荀子哲学思想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博大, “ 最为老师 ” ,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 “ 稷下学宫 ” 的 “ 祭酒 ” (学宫之长)。约公元前 264 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称秦国 “ 百姓朴 ” 、 “ 百吏肃然 ” 而近 “ 治之至也 ” 。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以为 “ 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 ” , “ 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 (《荀子 · 议兵》)。后来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他以孔子、仲弓的继承者自居,维护儒家的传统,痛斥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为 “ 贱儒 ” ,对子思、孟子一派批评甚烈。其对孔子思想有所损益,政治思想中突出强调了孔子的 “ 礼学 ” ,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都出于荀子门下,并非完全偶然。
由于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这使得他不仅能采纳诸子思想,又可以进行批判和比较,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丰富。可以说,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
一、天道观:荀子认为, “ 天 ” 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 列星随旋,日月递,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是之谓天 ” (《荀子 · 天论》)。自然界具有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 (《荀子 · 天论》)。从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规律性出发,荀子提出了 “ 天人相分 ” 的观点, “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 (《荀子 · 天论》)。在主张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荀子进一步提出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 制天命而用之 ” 的控制、发行、征服自然的思想, “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颁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 (《荀子 · 天论》)。荀子的这一系列富于唯物论性质的思想,在先秦诸子关于天道观的争辩中,独树一帜,它高扬了理性的精神,因此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二、认识论:荀子指出: “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 ( 《荀子 · 解蔽》 ) ,即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它通过人的形体机能而进行。认识的过程是通过 “ 天官 ” (感官)接触外界事物,再由 “ 天君 ” (思维器官)进行理性的加工( “ 征知 ” ),即主客体相结合。 “ 心 ” (思维)是认识的重要阶段, “ 也心,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 《荀子 · 解蔽》 ) 。认为,认识的片面性和主观性是一大 “ 蔽 ” , “ 蔽 ” 的形式很多,有: “ 欲为蔽,恶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 ” (《荀子 · 解蔽》)要解蔽就须 “ 知道 ” , “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之谓虚 ” (《荀子 · 解蔽》)。如做到了 “ 虚壹而静 ” ,也就可以达到 “ 大清明 ” 。在 “ 知 ” 与 “ 行 ” 的关系上,荀子以为 “ 行 ” 高于 “ 知 ” , “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 (《荀子 · 儒效》)。 在 “ 名 ” 与 “ 实 ” 的关系上,荀子强调 “ 实 ” 是 “ 名 ” 的客观基础,提出了 “ 制名以指实 ” (《荀子 · 正名》)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