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缜
 

范缜 (约450--约510)字子真,南北朝萧齐南阳舞阳人,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 精通经术,尤喜三礼,性直而好高论,

     
 

范缜哲学思想

   范缜经历齐梁两代,在南齐时曾与竟陵王萧子良辩论因果问题,并退而写出《神灭论》。该论是在梁武帝时正式发表 全文载《弘明集》 ,梁武帝指使曹思文等64人围攻范缤而不能屈。《神灭论》针对当时佛教神不灭而发,讨论形神关系,认为人的精神离不开形体,“形神相即”,“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与神不是两个东西;合在一起,“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两者是质用一体的,精神依于形体,好比刀的锋利离不开刀刃一样;所以人死之后灵魂是不存在的。范缜建立了唯物的形神一元论,成为形神关系学说史上的一座理论高峰。

  其学继承魏晋以来的无神论思想,反对佛教。曾在南齐竟陵王 萧子良 西邸发表反对佛教和因果报应的言论,退而著《神灭论》。 “ 此论一出,朝野喧哗;子良集僧难之,而不能屈 ” (《梁书》、《南史》有同样记载)并以不能 “ 卖论取官 ” ,拒绝萧的劝诱。后 梁武帝 宣布佛教为国教,为消除《神灭论》的影响,于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命王公朝贵及僧正六 十馀人对其反驳,仍不为所屈。他从 “ 形神相即 ” 和 “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 的根本命题出发,论证了形体和精神的 “ 质 ” 、 “ 用 ” 关系, “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 ,认为精神本身并非物质实体,而是人的形体的一种作用。又认为 “ 浮屠害政,桑门蠹俗 ” ,抨击佛教奴役人民精神及妨碍生产的流弊。著作多佚,现传《神灭论》、《答曹舍人》等篇(保存在《弘明集》中)。

  《神灭论》采用问答体裁,立 31 项对问与对答,阐明精神(灵魂)不能离开人的身体而独立存在,强调人在神在,人亡神失的基本道理,即「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失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的无神论思想,针对佛教的轮回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

  《神灭论》文字简捷,雄辩有力,逻辑清晰,攻击佛教「浮屠害政,桑门蠹俗」,是研究南北朝佛教史不可或缺的文献!

     

 

 

 

 

 

 

 

 

 

 

 

 

 

 
北京百年树人远程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厂洼西路8号海剑大厦9层 邮编:100086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800-810-1126 电子邮件: webmaster@edu1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