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有为
 
康有为 (1858--1927) 近代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会首领。原名祖诒,字广厦 ,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人称 “ 南海先生 ” 。
 

康有为哲学思想

   光绪进士,授工部主事。1888年到1898年间,鉴于中国惨败于日本,曾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1895年第二次上书时,赴京会试举人有一千三百馀人署名,要求拒签和约,此即著名的 “ 公车上书 ” 。曾组织强学会、圣学会、保国会,办报纸,鼓吹改良主义理论。1998年说服光绪皇帝变法维新,受到慈禧太后镇压,逃亡出国。此后组织保皇会,发起 “ 定孔教为国教 ” 运动。1917年参加张勋复辟活动,旋即失败。哲学上糅合儒、佛两家和西方资产阶级人性论、庸俗进化论,早期思想强调 “ 变 ” ,认为 “ 变 ” 是 “ 天道 ” ,是 “ 物之理 ” ,提倡 “ 托古改制 ” ,将《公羊》 “ 三世 ” 之说和《礼运》 “ 大同 ” 思想结合,赋予资产阶级新内容,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在同洋务派、顽固派斗争中起到进步作用。但其 “ 变 ” ,只是希望 “ 一姓能顺天时时自变,则一姓虽万世存可也 ” ,并认为: “ 进化有渐进, …… 欲骤变而不能也 ” (《论语注》),为其后来保皇复辟、反对革命的思想根源。所著有《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 《大同书》、 《礼运制》、 《中庸注》、等,今人编为 《康有为全集》。

  自然观。早期的近代哲学仍沿用传统哲学“天地”、“太极”等范畴说明宇宙。从康有为等人开始,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引入哲学,以“光电”、“以太”说明宇宙的本原,孙中山比较自觉地把自己的自然观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但这一时期的哲学往往直接引用自然科学理论说明自己的自然观,未做出哲学的概括。中国近代的科学宇宙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的,瞿秋白、李达以客观存在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宣传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社会历史观。由于社会问题的紧迫,社会历史问题一向尤为近代思想家所重视。早期,龚自珍、洪秀全等分别以《春秋公羊传》和被改造了的基督教神学解释历史。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提出“三世说”,将历史分为“据乱世”(实行君主专制)、“升平世”(实行君主立宪)、“太平世”(实行民主)三个阶段以说明历史的进化,期冀圣哲出现,通过“以心挽劫”实现历史的进步。章太炎提出“俱分进化”的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苦和乐、善与恶等是同时并进的,对历史发展抱悲观态度。孙中山倡导民生史观,认为“民生为社会进步的重心”,重视经济生活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但把历史发展的原因归结为“人类求生存”的欲望。五四运动以后,李大钊、李达、毛泽东等人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历史。李达在《社会学大纲》中对唯物史观进行了系统阐述。毛泽东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坚持群众观点、群众线,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北京百年树人远程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厂洼西路8号海剑大厦9层 邮编:100086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800-810-1126 电子邮件: webmaster@edu1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