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岳霖哲学思想
从中国哲学的发展看,提出全面研究金岳霖逻辑哲学思想这一课题,是推动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逻辑和认识论意识不够发达,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大缺陷。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实现中国哲学的现代转换,是中国近代哲学的历史主题。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有不少学者为此作出过可贵的探索,但收效甚微。如,严复译介西方逻辑,梁启超、章太炎和胡适等人试图通过对中国名学辩学、西方逻辑以及印度因明三者之比较来回应这一主题,均未起到明显的效果。然而,金岳霖则与此不同,他从更加广阔的视野、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来回应这一主题,从而使逻辑和认识论意识在中国的哲学研究中逐步发达起来。金岳霖的这种有效方式主要表现在他不仅止于对西方逻辑的引介,而是精研西方逻辑、形上学(元学)和认识论,撰成独具特色的逻辑学、形上学和认识论专著:《逻辑》、《论道》和《知识论》,分别系统、深入地阐述了有关现代逻辑、形上学和认识论的问题,融会中西哲学,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而且率先在高校开设现代逻辑课程,这在中国逻辑史和哲学史上是空前之举。这些工作,逐步使中国传统哲学中逻辑和认识论意识不够发达的状况得到改善。诚如冯友兰所指出的,金岳霖是打破中国传统哲学“ 逻辑、认识论的意识不发达” 情况的第一个人,也是 “ 使认识论和逻辑学在中国发达起来的第一个人 ” 。( 冯友兰,第 30 页 )人们普遍认为,金岳霖的哲学体系为中国的哲学研究树立了一个全新的范式,把中国的近代哲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使中国的哲学研究在国际哲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赢得了一定的地位。有学者正确地指出: “ ……历史不能割断,当代中国哲学要获得长足的发展,金岳霖哲学是一个不能绕过而必须通过的环节。 ” ( 陈晓龙,序言 )应当说,研究金岳霖哲学对于发展中国哲学意义深远。
事实上,伴随着金岳霖的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早在 20 世纪 30—40 年代就有学者对金岳霖的哲学思想进行介绍和探讨。最早评介金岳霖哲学思想的学者当首推郭湛波,他指出:“金先生是一个‘新实在论者'。在知识论方面,他主张知识是一种外在关系;在逻辑方面,他主张理论上没有不同的逻辑。独惜金先生的思想过于周密,理论过于深邃,而文字又过于谨严;不善于运用符号的人,不能了解其学说思想,善于运用符号的人既不多,故了解金先生学说思想之人甚寥寥;然金先生之学说自成其体系,非传袭他人之学说者可比,就此而论,金先生之独步一时也固宜。”( 郭湛波 ,第 205 页 )其后,孙道升、牟宗三和贺麟等人在各自的著作中也论及金的哲学思想。但是,孙道升和贺麟等人与郭湛波一样,对金的哲学思想的研究并不深入。这一时期探讨金的哲学思想较为深入者当推牟宗三。牟在逻辑哲学名下,对金关于逻辑研究 “ 必然之理 ” 以及表示必然的工具可以是 “ 多 ” 而不是 “ 一 ” 的观点作出了评价。( 光君,第 205 页;牟宗三,第 10-15 页。 经考证,光君即牟宗三 )尽管牟的某些观点不能令人赞同,但对金的哲学思想的研究,较之其他学者的确深入多了。
金岳霖的哲学思想真正受到广泛关注是在 80 年代。自这一时期以来,有不少学者从逻辑学、形上学、认识论角度对金的哲学思想进行探讨,特别是以胡军、胡伟希、王中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金的形上学、认识论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富于价值的成果。但是,以逻辑引发的哲学问题为切入点,全面、系统、深入地探讨金岳霖逻辑哲学思想的成果迄今尚付阙如。然而,金的逻辑哲学思想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金的逻辑哲学思想是理解其整个哲学的关键。只有把握住这一思想,才能深刻地理解金的逻辑学、形上学和知识论。而且,金的逻辑哲学思想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国近现代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要探讨金岳霖哲学,考察中国近现代哲学的研究状况,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不能不对金岳霖逻辑哲学思想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