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哲学思想
广东新会人。光绪举人。康有为的学生,与康合称 “ 康梁 ” 。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介绍西方国家教育制度,主张开学校,育人才。1897年主讲长沙时务学堂。次年入京,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先后主编《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主张君主立宪,与资产阶段革命派为敌。曾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辛亥革命后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1916年,又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任财政总长。五四时期,反对 “ 打倒孔家店 ” 口号,哲学上,宣扬进化论思想,认为 “ 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 ” ,又主张 “ 导中国进步当以渐也 ” , “ 甚矣变之之难也 ” ,为君主立宪提供理论根据。曾倡导文体改良的 “ 诗界革命 ” 和 “ 小说界革命 ” 。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具特色。晚年在清华学校任教。所著编为《饮冰室合集》。
在近代中国人权法思想史上,梁启超的人权思想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他不仅提出人权是人人生而应有的权利;强调人权的法定化和实有化;高扬人权的平等性和注重人权的对应性;而且开创了团体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思想路线。他将人权民权国权纳入团体主义和国家主义框架的做法,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可以说他所称道的团体主义国家主义在将近一个世纪中一直在人权思想领域占据主导的甚至有时是垄断的地位,而且这一历史现象还将进一步持续下去。直到今天,梁启超人权法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还远未被后人所充分认识。研究梁启超的人权法思想,无论对于充分发掘他的思想价值为后人探求人权提供启迪和帮助而言,还是对于回顾和总结迫百年人权思想的曲折历程和沉痛教训而言,都是今人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