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哲学思想
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曾于澳门、广州等地行医。1894年北上,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主张,未被采纳。遂赴檀香山组织兴中会,开展革命活动。1905年,在日本领导兴中会与华兴会、光复会联合为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创办《民报》,宣传革命,同改良派激烈论战。此后在国内外发展革命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多次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 辛亥革命 ” 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回国后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次年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职。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当选为理事长。
1913年主张起兵讨袁。1914年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重举资产阶级革命旗帜。次年发表讨袁宣言。1917年段祺瑞解散国会,即于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大元师,誓师北伐。1919年于上海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因陈炯明叛变,退居上海。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决心改组国民党。1923年返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 国代表大会,确定 “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三大政策,将旧三民主义重加解释,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并改组中国国民党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同年11月,应邀北上讨论国是,继续同帝国主义和段祺瑞、张作霖等北洋军阀作斗争。
1925年3月12日逝世于北京。遗嘱主张 “ 必须唤起民 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 。哲学上以 ” 太极 “ 作为 ” 以太 “ 译名,以其为物质本原,又用 “ 生元 ” 作为细胞译名,认为 “ 生元 ” 均具 “ 知觉灵明 ” 。在认识论上,提出 “ 知难行易 ” 说,反对 “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 的思想。在经济方面,提出 “ 平均地权 ” 和 “ 节制资本 ” 两大纲领,及 “ 耕者有其田 ” 的口号。遗著编为《中山全书》、《总理全集》多种。1956年为纪念其九十诞辰,出版了《孙中山选集》。
在知行观方面。近代哲学有比较丰富的认识论思想。魏源提倡“彻悟心源”,“及之而后知”,强调“行”的重要性。谭嗣同主张名决定于实,但“贵知不贵行”。严复则宣传建立在实证科学基础上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说,深入论证了知先行后、知行转化的问题。
在社会历史观方面,
孙中山倡导民生史观,认为“民生为社会进步的重心”,重视经济生活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但把历史发展的原因归结为“人类求生存”的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