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印刷(960-1179)
宋代(960-1279年),是中国古代雕版印刷的鼎盛时期。主要特点是:一、政府对印刷重视,从中央到地方的很多部门,都从事过印刷活动。二、由于政府对印刷业的开放政策,民间印刷十分活跃,形成了汴京、杭州、福建、四川、江西等几个印刷业较集中的地区。三、印刷数量和种类大增,经、史、子、集以及农业、技艺、医学等书都曾大量印刷。四、佛经印刷活跃,多次刻印佛经总集。五、首次印刷发行纸币,开创了有价证券印刷及商标包装印刷的新纪元,六、纸、墨的制造技艺及雕版技艺更为精良,书籍的印刷质量达到历史高峰;版式趋向规范化。开创了册页蝴蝶装的新型书籍装帧形式。首次使用金属版印刷。
一、中央机构的印刷
北宋初年,政府就十分重视印版的收集和重要典籍的印刷,并有计划有分工地刻印了经、史、子、集等书。建隆四年(963年)刻印了《刑统》一书,是北宋官方刻印的第一部书。景德元年(1004年),国子监已存印版十万片,「经传正义皆具」,到北宋中期,日印刷量达一万张。
宋代中央主管印刷的机构是国子监,其印书的主要种类是经、史、子、集类书籍。崇文院、秘书省、司天监、德寿殿,左廊司局等部分,也都从事印刷活动,但印书内容各有侧重,多与其职责内容有关。有些机构还设有印刷作坊。
二、地方政府印刷
宋代各级地方政府,也多从事印刷,历代的版本学家都将地方政府所印的书,按其机构名称分别称为茶盐司本、庾司本、漕司本、转运司本、安抚使本、公使库本以及州、县本等。到了南宋,地方政府的印刷更为活跃。特别是今天的浙江、江西、福建、江苏、安徽等地,是地方政府印刷最为繁荣的地区。
三、学校印刷
宋代的教育很发达,各级地方政府都办有学校,很多学校也都从事印书活动。所印书籍分别称为书院本、州学本、郡府学本、县学本等。
四、佛经印刷
在印刷史上,佛教僧侣和信徒,一直是一支最热心于使用印刷术的力量,在唐及五代佛教的印刷还只限于单卷佛经及佛像。到宋代则出现佛经总集的刻印。今天所知,宋代至少进行过六次佛经总集的刻印,这就是《开宝藏》、《毗庐藏》、《资福藏》、《圆觉藏》、《崇宁藏》和《碛砂藏》等。
- 《开宝藏》的刻印。这是印刷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刻印的第一部佛经总集。开宝四年(971年),由高品、张从信主持,在四川成都开始雕刻,至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完成此项工程。历时十二年,共雕版十三万块,可见工程之大,由于它刻于成都,也称为《蜀藏》。
- 《崇宁藏》刻印于福州白马山东禅寺院,由主持慧空大师等通过募捐、化缘集资而雕印了一部《大藏经》,雕印工作从元丰三年(1080年)开始,至崇宁二年(1103年)完成,历时二十三年。共计五百余函,6,434卷,其规模超过《开宝藏》,是历史上第一次由民间集资刻印的《大藏经》。
- 《毗庐藏》由福州开元禅寺发起,民间集资刻印,开始于政和二年(1112年),完成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由于加入了宋代新译佛经,比《开宝藏》多一千余卷。此经的装帧形式为经摺装,半页六行,每行十七字。
- 《碛砂藏》刻印于平江(吴县)碛砂延圣院绍定四年(1231年),开始设立经坊,雇工匠刻印,资金由信徒捐赠。这一工程延续到元代才完成,共六千三百一十二卷,按千字文排序。
除上述几种《大藏经》的刻印外,尚有1132年起刻印于湖州的《圆觉藏》;1175年起,刻印于安吉的《资福藏》。政和年间,福建还刻印一部《万寿道藏》,共540函,5481卷。
大批量佛教经卷的刻印,为印刷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刻版工匠。
五、民间印刷
宋代民间印刷作坊,几乎遍及全国。最为集中,印刷量较大的有福建、四川、浙江、江西、安徽等地。
- 福建的民间印刷。福建是宋代印刷业最发达的地区。在福州,北宋就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佛经刻印,证明当时已有一大批精良的刻版工匠。而闽北的建宁地区,更集中了较多的印刷作坊,书籍的印刷量居全国之首。两宋时,有记载的书坊有三十三家。建阳的崇化、麻沙两处,书坊更为集中。朱熹说:「建阳书籍,上自六经,下及训传,行四方者,无远不至。」清叶德辉说:「宋刻书之盛,首推闽中,而闽中尤以建安为最,建安尤以余氏为最。」这里所印书籍,通过书商销往全国各地。
- 江浙民间印刷。江浙的民间印刷,首推杭州。宋代不少藏书家都认为:「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南宋时,杭州成为政治,文化中心,集中了一大批民间书坊,有的书坊是从东京(开封)迁来。杭州的印刷质量为藏书家所称赞。这里所印的书,除经史子集类书外,还有医书、技术书、话本、佛经及民间通俗读物。由于其刻印精良,很多官方的书,也都拿到杭州刻印。
杭州书坊中,以陈氏书坊最为着名。他们刻印的书籍,有记载者近一百种,临安府中瓦南街东荣六郎家书籍铺,是从开封迁来,说明北宋时,东京开封也有一定数量的印刷作坊。
除杭州外,越州、婺州、明州、衢州、严州等地也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印刷业。
- 其他地区印刷。宋代印刷业较发达的还有四川和江西。四川的成都一带,自唐五代以来,印刷业就很兴盛。宋代以来,这里的印刷与建阳、杭州齐名。此外,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南等地,也有一定数量的印刷业。
六、纸币及商标广告印刷
中国是最早印刷发行纸币的国家。它是社会经济和印刷技术发展到较高水准的标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四川开始印刷发行纸币,称为“交子”。经地方政府批准,由十几户富商主办。天圣元年(1023年)改由地方政府主管,并设立“益州交子务”。熙宁二年(1069年)设立潞州“交子务”。两年后,又设立陕西“交子务”,并逐渐向各地推广,并改“交子务”为“钱引务”。
南宋的纸币印制发行统一由国家管理,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政府设立“行在会子务”,正式印制发行纸币“会子”,票面有一贯、二贯、三贯、二百文,三百文和五百文等。这种纸币三年为一界,至嘉熙四年(1240年),共印制发行了十八界。南宋还印发过一种纸币称“关子”。1983年,在安徽东至县发现了一套“关子”印版,为“景定五年颁行(1264年)。包括票面文版、图案花饰版、敕准版、关子库印、关子监造印、国用钱关子印、关子富富印及颁行印共八件,均用铜板雕刻。
宋代还出现了商标广告印刷。北宋时的“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广告铜版流传至今。该商标广告版内容包括了作坊名称,标志及广告文字。其标志图案为“白兔捧针”,广告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客转与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七、宋代印刷技术
宋代的雕版印刷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准。这从现今所见宋版书的精美印刷就可推断出当时的印刷技术水准。
- 版材及刻版技术:宋代刻版所用木材有梨、枣、梓、黄杨等木。麻沙本多用柔木,可能是一种松,软易刻的木料。铜版多用于纸币,留传至今的还有宋代商标包装印刷用铜版。
- 版式及规范化:宋代书籍的版式基本定型。中缝、边框和行线等组成了古代版式的艺术风格,国子监的版本作为范本,对于版式的规范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 字体:宋版书主要是历代名家书体,但也出现了横平竖直,横轻竖重的印刷字体。这就是专用印刷字体──宋体字的前身。宋代出现了专职写版者,他们长期与刻版工匠的合作中,创出这种字体。
- 书籍装帧形式:宋代书籍的最大突破,是出现蝴蝶装。这种册页装的形式,以及矩形开本,为以后书籍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图. 《宋史》中关于宋初国子监存印版的记载
|

图. 《事类赋》(宋两浙东路茶盐司本)
|

图. 《本草衍义》(宋江西转运司本)
|

图. 《礼记注》(宋淳照四年抚州公使库本)
|

图. 《开宝藏》(北宋开宝元年(973)成都刻印)
|

图. 《碛砂藏》(南宋平江府刻印)
|

图. 《汉书注》(宋建阳刘元起家塾刻本)
|

图. 《册府元龟》(南宋眉山坊刻本)
|

图. 《交子》(北宋印纸币)
|

图. 《攻??先生文集》(宋刻本,为宋体字萌芽)
|

图. 《唐女郎鱼玄机诗集》(南宋杭州陈宅书籍铺刻本)
|

图. 《会子》(南宋印纸币版)
|

图.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现存最早的北宋广告印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