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印刷(1260-1368)
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遵用汉法,改革旧制,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设京城于大都(今北京),1276年灭南宋,使中国又出现统一局面。1368年元朝灭亡,共一百余年。
在中国印刷史上,元代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继承了唐宋以来印刷的优良传统,而且有新的发展。在技术方面,出现书籍的双色套印和包背装,由几个学校联合分工刻印大部头书,是印刷史上的新形式,它可以集中力量快速出书。由于国家的统一,使印刷术在更多地区得到推广应用。特别是通过与西方的交往,将中国的印刷术,逐渐由中东、北欧传到西方。
一、政府印刷
元代政府的兴文署、广成局、国子监等机构,都从事印刷活动,据《元史》记载,「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立兴文署,召工刻经史子板」,首先刻印的是《资治通鉴》。人员设置是:官三员、令一员,函三员、校理四员、楷书一员、掌记一员、镌字匠四十名、作头一,匠户十九、印匠十六。由于京城的刻印技术力量不足,很多政府的书,都拿到杭州刻印。其中最着名的是《辽史》和《金史》两部书。
二、学校印刷
元政府重视教育,除着名的八大书院外,各级地方政府也都办有学校,这些书院和地方学校有一定的田产,可将一部分收入用于刻印书籍。因此,元代学校刻印书籍十分活跃。
学校刻印书籍最着名的是杭州西湖书院,它是在原南京国子监的基础上建立的。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起开始刻印书籍,第一项工程,就是修补南宋国子监所存书版。共约120种。从事刻版工匠92人,补刻缺版7,893块,字数为3,436,000多。用粟1,300石,用木930株,以后又新刻了《国朝文类》和《文献通考》等书。学校印刷最活跃的是今浙江、江苏、江西、安徽等地。其中最有特点的是多所儒学联合刻印一部书,如庆元路儒学联合附近七所儒学分工刻印了一批书籍,计有《玉海》(刻版4474块,工价用钞763锭),《
困学记闻》231块版,以及《辞学指南》、《诗考》、《诗地理考》、《汉书艺文志考》、《通鉴地理通释》等14种王应麟的书。另一刻印大工程是,江东八路一州儒学联合刻印《十七史》。为了使各校刻印的书籍风格统一,他们制造了统一的版式。这种联合刻印,加快了出书速度,是一大创造。
三、纸币及有价证券印刷
元代初年,政府就开始印造发行纸币。其发行量和发行地域,大大超过以前各代,除印造发行纸币外,还在户部下设立印造盐茶等引局,负责印造盐、茶、矶、铁等引的有价证券。
中统元年(1260年)政府就先后在京城和各地方设置了负责管理纸币印造、发行、兑换检认伪钞,回收昏钞等机构,中央的印钞机构称印造局,印造交钞库及印造定钞库等。宝钞总库为存贮发行机构,其他的纸币发行机构称行用库。为了防止伪造,还制造了严格的法律。礼部还在大都设有白纸坊,专门制造印钞用纸。
元代发行的纸币有中统钞和至元钞。中统钞,从中统元年(1260年)起印造发行,面值有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五百文,一贯、二贯等九种。至元通行宝钞,始印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票面值有文值和贯值等十一种。中统、至元两种钞币同时使用。只是比价不同。至大二年(1309年)又印造一种“至大银钞”,但使用时间不长。元代的纸币管理比较严格,在较长时间信誉较好,到元后期,特别是至正年间,由于大量发行,使纸币严重贬值,而伪造现象更是屡禁不止。元代的纸币印量很大,肯定需设立较大的印钞作坊。
四、民间印刷
元代民间印刷业遍及全国各地,和两宋相比,地域分布更广,一些偏远地区,也有印刷的记载。印刷业最为发达的是今浙江、福建、江苏、江西、安徽等地。特别是建阳、杭州、平阳等地,集中了更多的印刷作坊。
1. 平阳民间印刷
平阳为今山西临汾一带,从北宋开始,这里就有民间印刷,金代这里是北方重要的印刷基地。元代以来,这里的印刷业仍持续发展,印刷作坊有几十家。其中多数是金代就开业的老字号。着名的作坊有晦明轩张存惠,曹氏进德斋,刘敏仲等。平阳刻印最大的工程是刻印于玄都观的《玄都藏》,约7800余卷。
2. 杭州民间印刷
杭州及附近一带是古代印刷业最发达的地区,而且以刻印精良而闻名全国,进入元代后,这里的印刷业仍居全国之首,由于政府的重要书籍拿到杭州刻印,更促使了这里印刷业的发展。民间印刷作坊最着名的有:南经坊沈二郎、睦亲坊沈八郎、勤德堂、沈氏尚德堂等。他们所印书籍出现了新的品种,即戏曲,故事等书,这是宋代版本中所少有的。流传至今的有七种戏曲本,例如:关汉卿的《关大王单刀赴会》,尚仲贤的《尉迟恭三夺槊》、王伯成的《风月紫云庭》、《李太白贬夜郎》,以及《霍光鬼谏》、《辅成王周公摄政》、《小张屠梵儿救母》。这些版本都冠以《古杭新刊》,未载何家所刻。
3. 建宁民间印刷
建安的印刷业起源于宋代,到元代,这里的印刷业又有所发展,有记载的书坊四十二家,成为当时全国印书量最大的地区。建宁书坊分布于建安,建阳两县,尤以建阳的崇化、麻沙两镇最为有名,建安书坊以余氏、刘氏、虞氏、詹氏、蔡氏等家印书量最大。崇化余志安的勤有书堂,不但刻书数量多,而且质量好。建宁刘氏、建安虞氏等都是南宋以来的老字号,进入元代以来,刻书印刷量仍很大。建安叶日增的广勤书堂,是元代兴起的一家印刷作坊。所刻印书籍以医学类为主。
4. 其他地区民间印刷
元代民间印刷业除以上三地外,在其他地区也分布着一批民间印刷作坊。其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尤其是今江苏、江西、安徽,印书的数量也很大。今湖北、湖南一带,元代的印刷业也有所发展。元代印刷业发展的另一特点,是逐渐向边远地区传播,在今新疆、西藏、甘肃、宁夏等地,也有印刷的记载。
五、宗教印刷
由于政府的倡导,元代的佛经印刷也很活跃。南宋开始雕印的《普宁藏》和《碛砂藏》,到元代仍继续进行。《普宁藏》刻印于杭州路余杭县白云山的大普宁寺,南宋末期开始筹备,设立刊经局,但正式刻印工作,是从至元十二年(1275年)开始,到泰定元年(1324年)全部刻印完成,共560函,5,368册,为经摺装,刻印于平江府碛砂、延圣院的《碛砂藏》,有一半工程是在元代完成的。元代还刻印过蒙古文、藏文、西夏文的佛经。证明了元代印刷应用的广泛。
六、元代印刷技术发展
元代的印刷技术,在继承两宋的基础上,又向前发展了一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元版书的质量
总的来说,元版书的刻印质量与宋版不相上下,有的精品还超过宋版,政府刻本和一些私人刻本,代表了元版书的水准。建阳、杭州的坊刻本中,也有刻印精美者。
2. 元代刻本字体
元版书的字体,除继承宋版,多用颜、欧、柳等名家书体外,选用当时书法家赵孟俯书体刻版,成为一种风气。 元版字体的另一特点是出现行书和草书,而草书多用于书后的评记。
在印刷品中使用简体字,起源于元代。这多见于坊刻本戏曲,话本中。
3. 元版式及版面装饰
元代书籍的版式,仍继承宋代风格,而最大的改革,是在书籍的封面版式,特别是建宁坊刻本中,有的刻有和书内容相关的插图,有的除刻有书名外,还有刻印者名称、年代,以及广告宣传性的文字。最早带有插图的封面是建安书堂,刻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的《新全相三国志平话》,至治年间(1321-1323年)建安虞氏又刻印了一套平话,封面都有插图。除平话外,其他书籍的封面,也十分重视其版式的装饰性和宣传效果,如翠岩精舍刻印的《广韵》的封面,这种封面形式的改革,说明印刷书籍在销售流通方面的需要。
4. 书籍的双色套印
多色套印技术,起源于宋代,只见于记载,未见实物。应县木塔发现的辽代印刷敷彩佛像,是先印图象轮廓,再手工涂彩。现存最早的朱墨套印本,为元至正元年(1341年)中兴路资福寺刻印的《金刚经注》。
5. 书籍的装帧技术
元以前的书籍装帧形式,经历了卷轴装,经摺装和蝴蝶装。包背装则是在元代兴起的一种新的书籍装帧形式。包背装与蝴蝶装的折页方法正好相反,它是印刷面向内摺叠。中缝边是外书口,空白边为订口,按书页顺序配页后,撞齐,再用纸捻穿订牢固后,裁切订口边,再贴书皮,最后裁切上下书口,即为成品。包背装起于元初、中期后,则普遍使用。它为后来的线装提供了经验。在元代文献中还记载有装订浆糊的配方。如元《秘书监志》卷六,载有表背匠焦庆安的配方,内有打面糊物料为:黄蜡、明胶、白矾、白芨、藜蒌、皂角、茅香、藿香、半钱,白面五钱,硬柴半斤,木炭二两。这里包括了粘合剂,防腐剂和芳香剂三部分,证明当时的装订用料已十分考究。
《宋史》(元至正元年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刻本)
《文献通考》(元泰定元年(1324)西湖书院刻本)
《至元钞》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平阳张存惠晦明轩刻本)
《大方广佛华严经》(元京兆府龙兴院刻印)
《普宁藏》(元杭州大普宁寺刻印)
《稼轩长短句》(元大德三年广信书院刻本,仿赵孟俯字体)
《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建安虞氏刻本,封面有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