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一、题型:单选
1、库存控制,又称库存管理,是对制造业或服务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各种物品、产成品以及其他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使其储备量保持在      的水平上。
   A、合适
   B、充足
   C、最低
   D、经济、合理
D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要获取利润,利润是由企业以一定的价格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获得销售收入,企业的销售收入减去企业的各项成本和费用以后所剩的即是企业的利润。为了及时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企业必须持有一定的库存,以维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但是库存的存在是有代价的,它既占用资金,又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库存必须保持在经济、合理的水平。
 
2、设置库存的根本目的,是要保证在     
   A、防止缺货、提高服务水平
   B、需要的时间、需要的地点、为需要的物料提供需要的数量
   C、保证生产、销售过程顺利进行
   D、提高生产均衡性、调节季节性需求
B
设置库存的根本目的,是要保证在需要的时间、需要的地点、为需要的物料提供需要的数量。在保证这一根本目的的同时,库存还能起到防止缺货、提高服务水平;节省开支、降低成本;保证生产、销售过程顺利进行;提高生产均衡性、调节季节性需求的作用。
 

3、下列选项中,      不是库存控制的作用。
   A、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需求的前提下,使库存量经常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
   B、掌握库存量动态,适时、适量提出订货,避免超储或缺货
   C、保证原材料、零部件的质量,提高产品的质量
   D、控制库存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   

C
库存控制的作用有
  (1)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需求的前提下,使库存量经常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
  (2)掌握库存量动态,适时、适量提出订货,避免超储或缺货。
  (3)减少库存空间占用,降低库存总费用。
  (4)控制库存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
 

4、购买或生产物料所花费的费用是     
   A、缺货成本
   B、物料成本
   C、订货成本
   D、库存保管成本  

缺货成本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因库存不足、出现缺货所造成的各项损失;订货成本是指每次订货或采购所发生的全部费用;物料成本是指购买或生产该物料所花费的费用;库存保管成本是指储存、保管库存物料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注意这四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5、应用ABC分类法对库存按价值高低排序时,     ,并按价值高低由大到小依次排序。
   A、用年需求量乘以单价求得其价值
   B、用月需求量乘以单价求得其价值
   C、用年需求量除以单价求得其价值
   D、用月需求量除以单价求得其价值

A
ABC管理法的基本作法,是对每一个库存单元的年需用量乘以其单价,然后按价值的高低或其百分比,库存单元的数量或其百分比,依据一定分类标准排序,从中确定关键的少数(A类)和次要的多数(B、C类)。
 

6、下列叙述中不属于C类物料的库存控制方式的是     
   A、控制物料的库存时间,以尽量减少库存保管费用
   B、采用一般性管理方式,并允许出现缺货
   C、一般不严格控制订货量,通过减少订货次数,降低库存总成本
   D、不严格控制库存时间,以简化管理,降低库存费用 

A
C类物料由于库存品种多,价值低或年需用量较少,可按其库存总金额控制库存水平。对于C类物料一般采用比较粗放的定量控制方式。可以采用较大的订货批量或经济订货批量进行订货;B类物料的库存控制方式,介于A类和C类物料之间,可采用一般(或定期)控制方式,并按经济订货批量进行订货。选项A属于A类物料的控制方式之一。
 

7、独立需求,又称市场需求,是指对一种物料的需求,在数量上和时间上与对其他物料的需求无关,只取决于市场和顾客的需求,从库存控制的角度理解,其本质含义是指那些具有不确定性,企业自身      的需求。
   A、能够预测
   B、能够部分控制
   C、能够完全控制
   D、不能控制  

D
市场需求取决于顾客对产品的偏好水平及其它替代品相对于本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情况,这二者中,顾客对产品的偏好水平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它取决于顾客的消费观点和价值取向;其它企业生产的替代品的水平也不是企业所能控制的。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是这两个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8、对原材料等的需求和对转换环节在制品等的需求,应在库存控制方式上有所区别。投入和转换环节的需求虽同属从属需求,但在库存管理的对策上却有区别,主要区别在于,对于原材料,外购、外协件的需求,    
   A、完全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B、完全受内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C、不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D、要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D
一般说来,对原材料,外购、外协件的需求本身也构成一个不能由企业完全控制的市场,它常常是一个竞争性的市场,每个参与企业只是这个市场中的一个参与者,它在市场上的地位取决于该企业在这一市场上的占有的份额的大小。如果该企业完全垄断了一个行业,而且它所需要的原材料,外购、外协件不具有其它用途时,对原材料,外购、外协件的需求的受控程度较高。但还要受到原材料,外购、外协件的资源特性的影响。
 

9、当经济订货批量在一定幅度内左、右偏离时,库存总成本曲线的变化十分平缓,当实际订货量的偏离在-27%≤≤+37%之间时,年库存总成本增加的幅度小于     

   A、5%
   B、15%
   C、20%
   D、10%   

A
经济订货批量具有强壮性。理论分析表明当实际订货量的偏离在-27%≤≤+37%之间时,年库存总成本增加的幅度小于5%。
 

10、某公司对某物料库存的年需求量为76800单位。已知:一次订货成本为18元/次;保管成本为0.04元/单位·月。最佳订货次数是     
   A、32
   B、24000
   C、1333
   D、667 

A
经济订货次数(n*)的计算公式如下:
  
 

11、 在随机性需求的库存控制中,通过设置安全库存来预防和消除缺货,订货点库存量(R) 是
    
   A、订货提前期内需求量的期望值与安全库存量(SS)之和
   B、安全库存量
   C、订货提前期内需求量的期望值
   D、订货提前内发生的对库存的需求量   

A
由于安全库存的设置,订货点库存量(R)不再仅仅是订货提前内发生的对库存的需求量,而是订货提前期内需求量的期望值与安全库存量(SS)之和。
 

12、在历史资料的统计周期中,其订货提前期 (扣除节假日)分别为10、15、25、8、9、17、12和17;另据上述周期中的逐日统计,日平均需求量( )25(单位/天),平均订货提前期需求量()是()。
   A、625
   B、2825
   C、353
   D、200  

C
平均订货提前期需求量(),等于平均订货提前期(日)乘以平均日需求量。其计算公式为:
  

  =(10+15+25+8+9+17+12+17)/8
 
二、题型:多选
13、下述选项中,     不属于库存量过大产生的问题。
   A、导致产品成本的上升
   B、使订货(生产)成本提高
   C、造成产成品和原材料的损耗
   D、影响生产过程的均衡性和装配时的成套性
   E、不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BD
库存量过大可能产生的问题有:
  1.过大的库存会增加仓库面积和库存保管费用,从而提高了产品成本。
  2.过大的库存会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造成资金呆滞,既加重了贷款利息等负担,又会影响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机会收益。
  3.过大的库存会造成产成品和原材料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
  4.过大的库存会造成企业资源的大量闲置,影响其合理配置和优化。
  5.过大的库存掩盖了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14、库存量过小可能产生的问题有     
   A、造成服务水平的下降
   B、造成生产系统原材料或其他物料供应不足,影响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
   C、不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D、影响生产过程的均衡性和装配时的成套性
   E、造成产成品和原材料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
ABD
库存量过小可能产生的问题有:
  1.过小的库存会造成服务水平的下降,影响销售利润和企业信誉。
  2.过小的库存会造成生产系统原材料或其他物料供应不足,影响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
  3.过小的库存将使订货间隔期缩短,订货次数增加,使订货(生产)成本提高。
  4.过小的库存会影响生产过程的均衡性和装配时的成套性。应对库存量过大或过小产生的问题加以区分,不要混淆。
 

15、对于A类物料,其库存管理特点有     
   A、要保证供应,一般不允许出现缺货
   B、要控制库存的数量,以减少流动资金占用
   C、控制A类物料的库存时间,以减少库存保管费用
   D、采用一般性管理方式,并允许出现缺货
   E、一般不严格控制订货量

ABC
在库存的ABC管理法中,A类物料是库存控制的重点,具有品种较少,价格较高,并且多为生产(经营)关键、常用物料。对A类的物料一般采用连续控制方式,随时检查库存情况,一旦库存量下降到一定水平(订货点),就要及时订货。A类物料一般采用定期订货,每次订货量以补充目标库存水平为限;C类物料由于库存品种多,价值低或年需用量较少,可按其库存总金额控制库存水平。对于C类物料一般采用比较粗放的定量控制方式。可以采用较大的订货批量或经济订货批量进行订货;B类物料的库存控制方式,介于A类和C类物料之间,可采用一般(或定期)控制方式,并按经济订货批量进行订货。
 

16、下述选项中,     是确定需求库存控制模型的建立和适用条件的假设。
   A、需求是连续的、均衡的
   B、瞬间补充库存
   C、物料单价与批量无关
   D、不允许出现缺货
   E、订货提前期是已知的,恒定的

ABCDE
确定性需求库存控制模型的建立和适用条件的假设有9条:1.需求是恒定的、已知的,或需求是连续的、均衡的;2.订货提前期是已知的,恒定的;3.不允许出现缺货;4.物料以批量方式订货或生产,且一次到货合格入库;5.订货成本已知并恒定,与订货数量无关;储存成本已知并恒定,与平均库存量成正比;6.单一产品;7.物料单价与批量无关; 8. 瞬间补充库存;9.不存在资源限制。
 

17、确定性需求定量订货模型的主要特点有     
   A、每次订货的订货量相同
   B、订货点相同
   C、订货提前期固定不变
   D、对库存的需求率不变
   E、瞬间补充库存

ABCDE
确定性需求定量订货模型的主要特点是:每次订货的订货量相同,定货点相同,定货提前期固定不变,对库存的需求率不变,瞬间补充库存。
 
三、题型:计算

18、根据预测,1999年某公司对某种原材料的年需求量(D)为800单位。已知:当年该公司的一次订货成本(S)为5.20元/次;保管成本(H)为0.008元/单位·月。试求当年该公司该原材料的经济订货批量(EOQ)。

294(单位)

年库存总成本(TC)的计算简化为
  
对Q求TC的一阶导数并令其为零。即:
  
解方程得:
  
     =294(单位)
注意:公式中的保管成本是年保管成本,在做题时应该把月保管成本换算成年保管成本。
 

19、根据预测,1999年某公司对某种原材料的年需求量(D)为800单位。已知:当年该公司的一次订货成本(S)为5.20元/次;保管成本(H)为0.008元/单位·月。试求当年该公司的经济订货次数和经济订货间隔期。

2.72次 134天
根据Q* 的数学模型,相应地可确定经济订货次数(n*)和经济订货间隔期(T*)。
  ==2.72(次)

  =0.36799(年)=134(天)
注意:公式中的保管成本是年保管成本,在做题时应该把月保管成本换算成年保管成本。
 

20、某公司对于一种投入物的年需求量为3600件,该种投入物的库存成本为10元/件·年,每次订货成本是90元,该种投入物的供应商为了促销,决定给一次购货量大于200件的客户以5%的折扣,请计算此家公司的经济订货批量。

单一折扣率(d)情况下,享受优惠折扣(d)。物料折扣价等于物料原价乘以(1-d)。在享受折扣优惠的条件下,其经济订货批量(Q*d)的计算公式如下
  Q*d===261(件)
Q*d 大于供应商规定的折扣限量200件,所以Q*d =261件应该是最佳订货批量
当Q*d 大于或等于供应商规定的折扣限量时,即以Q*d 作为最佳订货批量。当Q*d 小于供应商规定的折扣限量时,可以分别计算Q*d 与规定限量的库存总成本,总成本较低者的批量即为最佳订货批量。亦可根据库存的强壮性,当折扣订货限量的增幅小于37%,优惠折扣率大于5%时,则可按折扣限量的订货。反之,则以经济订货批量的计算值(Q*d )进行订货。
 

21、某公司对于一种投入物的年需求量为3600件,该种投入物的年库存成本为该种投入物价格的20%,每次订货成本是36元,该种投入物的供应商为了促销,决定给一次购货量不同的顾客以不同的折扣,如下表所示。

价格折扣条件及其经济订货批量

一次订货数量

单价(元)

一次订货数量300件以下

10

300—400

9.0

400—600

8.0

600—800

7.0


试求:最佳订货批量及其库存总成本。
1) 求各价格段的经济订货批量
  根据
    Q378==
  得:
    P1=10 Q1*=360
    P2=9.0 Q2*=379
    P3=8.0 Q3*=402
    P4=7.0 Q4*=430
  第一价格段的订货批量(Q1*=360)是不可行的。因为,按此批量订货可以享受第二价格段的优惠。第二、三价格段的订货批量(Q2*=379;Q3*=402)符合优惠条件。分别按Q2*=379、 Q3*=402 计算库存总成本,再和第四价格段Q4=600时的库存总成本相比较,总成本最低者为最佳订货批量。
2)根据年库存总成本计算公式
    TC=
  得:
    Q2*=360 P2=9.0TC2 = 33084.00
    Q3*=379 P3=8.0TC3 = 29445.15
    Q4*=600 P4=7.0TC4 = 25836.00
  从上述计算中可以看出该公司应该将经济订货批量定为Q*=600,因为此时总的年库存成本最低为25836.00元。
不同价格折扣情况下,供应商按订货量的大小设置数量区间,分别给予不同的价格优惠。订货厂商为确定最佳订货批量,要对不同价格段订货批量的库存总成本分别进行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权衡、决策。选择库存总成本最低的订货批量。
 

22、某公司对物料甲的需求如下表所示。

全年物料需求情况表
     季度
需求

1

2

3

4

季度需求(Di)

累积需求

20

20

50

70

30

100

150

250


已知:一次订货成本(S)为60元/次,如果物料在订货当季度投入,保管成本为零,保管成本(H)为0.50元/单位·季度。试用部分期间费用法确定最佳订货批量和订货次数。
1) 令t=1 。
  t=1,即一次订货为20。当季度消耗,期末库存为零。故库存保管成本为零。可继续扩大订货。
2) 令t=2
  t=2,一次订货量为1、2季度需求量之和,即订货量为70。当季度消耗20个单位,期末库存为50个单位。故期末库存保管成本为:0.5×50 = 25(元)小于一次订货成本(60元/次),故可继续扩大订货。
3) 令t=3。
  t=3,一次订货量为1至3季度需求量之和,即订货量为100。一季度消耗20个单位,期末库存为80个单位。其中:50个单位的物料在2季度消耗,另外30个单位的物料在3季度消耗。故期末库存保管成本之和为:
  25+2HD3=25+2×0.5×30=55(元)
小于一次订货成本,故可继续扩大订货。
4) 令t=4 。
  t=4,一次订货量为1至4季度需求量之和,即订货量为250。当季度消耗20个单位,期末库存为230个单位。其中150个单位的物料在4季度消耗,其库存保管时间为3个季度,故本期期末库存保管成本是在t=3的期末库存保管成本之和的基础上,再加上本期需求量(150)保管3个季度的成本。
  55+3HD4=55+3×0.5×150 =280(元)
  大于一次订货成本(60元/次),故以上一个期间的订货量(100)作为第一次订货批量.并从第4个季度起,重新开始。
  因此,该公司应该在该年度内进行两次订货,订货时间分别是第1季度初和第4季度初,批量分别是100和150。
部分期间费用比较法的实质,是直接对一次订货覆盖的部分期间内的订货成本和保管成本进行对比。根据库存成本与批量的关系可知,当部分期间的全部期末库存的保管成本小于一次订货成本时,可继续加大订货批量,加大一次订货覆盖的供货期间。当一次订货的期末库存保管成本之和大于一次订货成本时,就以此前一个期间的订货量作为一次订货批量,并按上述方法重新确定下一个部分期间的订货批量。
 

23、某公司根据其统计周期计算出其平均预测误差(MAE)是35.2,公司确定自己的服务水平为96%,安全因素表如下,试计算该公司的安全库存量(SS)。

安全因数表

服务水平(%)

50

75

80

90

94

95

96

98

99

安全因数

0.00

0.84

1.05

1.60

1.95

2.06

2.19

2.56

2.91



SS=35.2×2.19=77.09
SS=MAE×安全因数
 

24、在历史资料的统计周期中,其订货提前期(扣除节假日)分别为15、25、35、28和20;另据上述周期中的逐日统计,日平均需求量()30(单位/天);统计周期的计划需求量与实际需求量的偏差如表1;公司确定自己的服务水平为96%,安全因素表如表2。试计算该公司的订货点库存量(R)

表1 统计周期需求量

订货周期

实际需求量

预测需求量

预测误差

绝对误差

1

2

3

4

5

550

600

700

800

700

580

580

680

750

750

-30

20

20

-50

50

30

20

20

50

50

(合计)

170


表2 安全因数表

服务水平(%)

50

75

80

90

94

95

96

98

99

安全因数

0.00

0.84

1.05

1.60

1.95

2.06

2.19

2.56

2.91


根据历史资料的统计周期,可以算出该公司的提前期需求量为:
  =[(15+25+35+28+30)/5]×30=738(单位)
根据表1中的统计资料,平均预测误差为:
  MAE=
根据表2中的数据可知安全库存为:
  SS=34×2.19=74.46(单位)
该公司的订货点库存为:
  R= +SS=812.46
订货点库存量为平均订货提前期需求量与安全库存量之和计算公式是:
  R= +SS
安全库存量(SS)的计算公式为
  SS=MAE×安全因数
其中:MAE是根据统计周期的计划需求量与实际需求量的偏差,求出的平均预测误差安全因数值是与企业所选的服务水平相应的计算系数。
 

25、某公司根据其统计周期计算出其平均预测误差(MAE)是35.2,公司确定自己的服务水平为96%,安全因素表如下,试计算该公司的安全库存量(SS)。

安全因数表

服务水平(%)

50

75

80

90

94

95

96

98

99

安全因数

0.00

0.84

1.05

1.60

1.95

2.06

2.19

2.56

2.91

SS=35.2×2.19=77.09
S=MAE×安全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