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土地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土地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20世纪20年代。但是在此之前,一些资产阶级古典学家,就针对土地经济的基本问题先后进行了研究。17世纪末,资产阶级古典学家威廉.佩第第一次提出了级差地租的概念。
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利和莫尔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出版标志土地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从此,土地经济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完善,一些大学也陆续开设了土地经济学课程。
中国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0年,章植的《土地经济学》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土地经济学研究著作。随后,相继出版了土地经济学的国外著作。这一时期,主要是在介绍国外土地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创立中国的土地经济学,处于启蒙和初创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了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1981年,成立了土地经济研究会,出版了《国土经济学》等专著。近年来国内又出版了不少土地经济学著作,为创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土地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土地经济学特点在形成和发展中存在着若干引人注目的特点:
1、国度和地域的差异性
2、发展阶段的差异性
3、学术研究日益深化和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