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一、人口问题与人口经济理论
1、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土地问题产生的先导和基础。土地需求的本质即人口增长对土地的需求,因此,土地供求关系最基本的关系就是人口与土地的关系。
2、人口经济理论
人口经济学——研究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
1)西方资产阶级人口经济理论
1798年,英国马尔萨斯首次发表了《人口论》,提出人口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率增加。他主张限制人口增殖。
19世纪中叶,以瑞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等为代表人物提出了“适度人口论”。
所谓适度人口,是指使工农业生产达到最大收益的人口。“适度人口论”主张在人口与资源、人与地之间确定一个最恰当的比例。
1972年美国学者斯彭格勒发表了《人口经济学》专著,据他测算:如世界人口年增长2%,对食物的需求将增加3%,并将加重对耕地、森林、淡水和能源的压力,加速非再生资源的枯竭。当人口增加率为1%时,需要相应增加储蓄和投资4%~5%才能保持稳定的人口与财富的比例。
人口推移模式理论认为世界人口消长的发展规律是:多产多死,多产少死,少产少死。
2)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理论
两种生产: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都包含着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
两个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口生产则是人口发展和人口问题的基础。1957年,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人口问题,应控制人口。
马克思曾预见社会主义实行物质计划生产,必然相应实行计划生育,是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的相互适应与协调。
二、人口的增长与展望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与展望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1)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占主要地位;
(2)增长速度缓慢;
(3)人口密度低。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增长加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出现高度增长,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世界人口每年的增长速度一直接近2%。
3.世界人口预测
根据对婴儿出生率的的四种不同等级(降低、较低、中速、高速)预计世界总人口,到2075年将相应为56亿,95亿,122亿,158亿。
(二)中国人口的增长与展望
特点:
1.中国人口增长具有周期性的大起大落,呈现若干次循环
2.中国人口增长在经过较长的停滞时期后,都呈台阶式的倍增
三、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口与(一般)土地的比例关系;一类是人口与耕地的比例关系。
根据人类对土地的作用程度,将人地关系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依赖大自然恩赐的渔猎阶段
这一时期持续到新石器时代之前,其特点是:人类处于原始阶段,生产工具极其简单落后,人口稀少,过着被动地适应自然的生活,完全受大自然的支配。人口密度极低,人均占有耕地为零。
(二)利用大自然的初始阶段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制作简单的生产工具,并利用种子发展种植业,开始饲养捕获的过剩的动物,发展家畜饲养业。人类还没有依赖耕地生活,人均耕地不仅数量少,而且对当时的人类生活意义也不大。人口密度有所提高。
(三)较大规模和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的阶段
农业进入真正的耕种时期,耕地面积与人口都呈同步增长;后来人口增长过快,耕地受到其他非农用途的蚕食而减少,使两者呈相反方向变化。人口密度一直呈上升趋势。
(四)开发利用土地与保护耕地相结合的阶段
人类在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土地之后,也逐渐受到大自然的恶意回报,频繁的自然灾害,使人类开始反省自己的开发利用行为。
1.人口总量、劳动适龄人口、老龄人口的三大高峰期的重叠出现将给中国资源、环境和经济带来巨大的压力
2.北方地区和沿海城市发展受水资源的严重制约
3.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减少,粮食供给压力增大
4.主要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保证率下降
5.森林资源缺口大
6.工业生产的污染负荷日趋增加
7.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呈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