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
一、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指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服务)之间的比较。
产出类的指标有:产品的实物量;总收入;净收入;利润。
投入类的指标有:土地面积;劳动力;资金(开发或基建性投入);成本。
如果是开发或基建性投入,则分别有静态和动态两种方法即:分析开发或基建性投入。
(一)静态分析法
1)单位投资产品增长率。
每百元投资增加产量=平均每年增加产量/投资总额*100
2)单位投资产品收入率。
每百元投资增加总收入=平均每年增加总收入/投资总额*100
3)投资收益增长率
4)投资回收期
(二)动态分析法
由于开发和基建性投资要经过若干年的土地利用后逐年收回,所以,为了使投资与收入有可比性,需要引进贴现系数和复利系数。
贴现系数表示的是,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相当于现在的多少;
复利系数表示的含义正好相反,即现在的一单位货币在n年后变成了多少倍。
二、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
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就是人类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与 结果符合生态平衡规律。
如:农田的生态效益评价;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分析;生态经济效益评价。
(一)农田的生态效益评价
把气候——作物——土壤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下分三个子系统:一是气候类的广、温、水、二氧化碳,二是作物类的作物种类及其生态要求和生长特性,三是土壤类的土壤厚薄、土壤结构、肥力状况及防水能力等。
(二)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分析
农业的能量产出,是指农业生产中输入物质能量转化为输出物质能量之间的关系。从广义上讲,农业投入能够包括自然投入能和人工投入能。他们之间的关系为:
自然投入能+人工投入能=产出能量+消耗能量
(自然能量)(经济能量)
从狭义上讲,农业的投入能,仅仅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之中的人工投入能;农业消耗量,仅仅指的是农作物经济产品中的能量。
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经济产品能/人工投入能
(三)生态经济效益评价
生态经济效益评价目前还没有独立的系统的定量分析方法,一般都采用定性方法、综合方法或者利用代用指标来评价。
三、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评价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是指土地利用后果,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相应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