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土地规模利用

一、土地规模利用的原理

   (一)土地利用规模及其表现

土地利用规模,是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土地利用规模在农业中通常是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标志。在农业生产的人畜力阶段,现实的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就表现为一个作业班子需要配备的一定面积的土地形成的劳力满负荷耕地规模。

在工商业中,城市土地规模利用,主要表现在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城市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用地规模上。

(二)土地规模报酬的变动类型

在现实中,纯粹规模的变动是很少见的,在这里, 我们只考虑土地规模的扩大与报酬规模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存在三种情况:

1、    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小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递增土地规模报酬。

2、    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等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固定土地规模报酬。

3、    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大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递减土地规模报酬。

土地规模利用,就是尽可能地使土地利用出与报酬递增的阶段,至少也应该是处于报酬不变的阶段,而不是处于报酬递减的阶段

(三)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

1、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不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在生产阶段,规模经济是因为生产设备的不可分性。首先,是单个生产设备的不可分性,使得大规模生产能够提高生产设备的利用率。其次,是各生产要素间相互联系的不可分性。与内部规模经济相对的是内部规模不经济指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在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收益下降。

2、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不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利益。

(四)集聚经济: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两种生产要素按同样的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起初量的增加要大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但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超过一定的限度,产量的增加将小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甚至使产量绝对地减少。这就使规模经济逐渐走向规模不经济。(实质:研究两种生产要素LK的连续同比例增加投入)

一般认为,产生集聚经济的原因主要在于:

1、规模扩大中大数规则的作用

2、劳动力供给的互补性和生产的互补性

3、企业之间交通、通讯费用的节约

4、消费的多样性

5、公共产品的存在

(五)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产生的规模经济

所谓的外部性,是指一项经济活动不仅决定着自己的经济效益,还给活动以外的第三者或者社会带来影响。

 

 

二、农业土地规模利用

 

(一)农业经营中的土地规模问题

1、 国外农业土地经营的扩大趋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以家庭经营为基本制度,但是,家庭经营的土地规模,随着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加速了农业现代化,促进了现代技术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了农业的高速发展,例如,法国1978年谷物总产量达到4555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2.3倍,年增长率为4.1%

2、 我国农业土地经营规模问题的背景

    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加速,一些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一些地区开始了扩大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实践活动。

(二)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机制和条件

1、 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原因

(1)农民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生产率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2)农民为了摆脱小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之中的不利位置,享受购销]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3)  农民为了充分利用农业机械,获得生产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2、 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的条件

1)农村非农产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且这些劳动力转移后获得相对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入。这样,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农业劳动力人均负担的耕地面积才能增加,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才成为可能。

2)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农机化水平的提高,要求经营土地面积的扩大有利于农机的充分利用。在以手工和畜力为主进行操作时,自然就不存在扩大规模的客观动因。

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一般说来,较大规模经营的成功与否,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状况。这种服务的项目愈广泛、质量愈高,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实现可能性也愈大。

4)经营者素质的提高。大规模经营与小规模经营相比,肯定需要经营者有较高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经营者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管理能力、责任心等。

5)集体经济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有能力在规模经营的起步阶段给予经营者一定的经济扶持,并能在受灾年景给予经济保险,也是一个重要条件。

3、 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应该注意的问题

(1)尊重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实践,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

(3)必须注意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

(三)农业土地适度经营的确定

农业土地适度经营就是能够取得最佳土地规模效益的农业土地经营规模。

适度规模——使两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即生产规模的扩大正好使收益递增达到最大。确定适度规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1、本行业的技术特点;

2、市场条件。

(四)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

1、家庭经营型

(1)种植专业户

(2)家庭农场

2、集体经营型

(1) 村办集体农场

(2) 厂办农业车间

3、 联合经营型

4、 规模服务型

(五)实现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途径

第一、 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土地立法。

第二、 集体经济组织凭借土地所有权中的处置权和支配权,通过合同管理形式,鼓励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和集中。

第三、 可采用“双田制”等过渡性的做法。

第四、 给与经济扶持并逐步建立自身积累机制。

 

 

三、城市土地规模利用

 

(一)城市规模与土地利用

1、 我国城市土地规模效益

    我国存在着城市规模效益,但是并不是城市越大规模效益就越高。为了获得最大的城市规模效益,必须努力实现城市的适度规模。

2、 适度城市规模的确定

当城市规模扩大到了已经超过适度城市规模的时候,增加城市的数量,实现有的城市人口分流到其他城市,无疑可以提高现有城市人口的效用水平。

减少过大城市的方法,就是建设新的城市。

3、 城市规模与土地利用效率

从有效利用土地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城市化应该是集约型而非扩散型城市化。

(二)房地产开发和土地规模利用

1、 公共设施的不可分性与土地规模利用

在房地产开发中,存在一个能够满足开发项目功能发挥所需的基本公共设施的要求,并是的基本公共设施得以充分利用的最低的合理用地规模。

2、 开发过程中的外部型与土地规模利用

(1) 外部经济内部化带来的经济效益

(2) 外部不经济内部化带来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