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一、名词解释

1、土地的经济供给

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2、土地供给

指可利用土地的供给,即地球所能提供给社会利用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地的数量。

3、土地需求

人类了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二、问答题

1、简述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

1)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2)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3)有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4)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5)一定的交通条件。

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联系与区别。

1)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2)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3)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4)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

3、简述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3)社会要求。(4)价格。(5)土地利用计划。(6)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4、简述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

1)扩大土地利用面积。(2)提高集约经营水平。(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4)调节消费结构。(5)利用新技术。(6)保护土地资源。

5、现阶段我国如何实现耕地供求平衡,缓解人口对耕地的压力。

1)通过退林还地、退渔还田等措施恢复一部分耕地。(2)鼓励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垦荒山、荒地、海涂、河滩以及工矿废弃地以增加耕地面积。(3)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间接增加耕地面积。(4)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5)政府制定地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者多用建成区土地,少占用耕地。(6)深入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一套节约用地的机制。(7)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利于控制耕地占用速度的土地管理体制。

6、简述要在尽量减少占用农地的条件下实现非农用地的供求平衡,应采取什么措施?

1)搞好城市规划,实现城市土地合理功能分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规模效益。(2)实行城市综合开发建设,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3)抓紧进行旧城区拆迁改造,充分利用城区闲置土地和利用率低下的土地。(4)向城市土地空间发展,实行城市土地的立体利用。

7、土地供给与需求关系原理是什么?

土地供给就是指地球所能提供给社会利用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地的数量。土地需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要。一般来说,土地的供给是有限的,而土地的需求是无限的。土地供不应求是绝对的、普遍的,而供过于求是暂时的、个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