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土地集约与规模利用
一、名词解释
1、集约度
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劳动和资本的多少。
2、集约边际
是集约度的最高限度。
3、粗放边际
是集约度的最低限度。
4、农业经营规模
指农业生产单位中生产力要素的聚集程度和组合关系。
5、农业土地经营规模
指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土地或耕地的数量。
二、问答题
1、分析“土地报酬规律”对中国土地利用的现实指导意义。
土地报酬规律要求土地集约利用(但集约度不是越高越好)。
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土地供应总量。摸清家底,制定集约用地的总体实施水平。充分运用经济手段(级差地租原理和价格、税费等),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制止新的土地粗放利用。加强领导,完善土地集约利用制度。
2、简述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
(1)农业生产工具的类型。(2)农业劳动对象的不同。(3)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的数量。(4)农业劳动力的素质。
3、简述农业土地规模效益的内涵。
(1)以纯粹规模报酬变动规律为理论基础的规模经济,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2)以资源报酬变化规律为理论基础的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即由于生产要素配合比例变动,从而使要素的使用进入合理报酬阶段而产生的效益。(3)以机会成本为理论基础的内部经营与外部环境相协调。
4、试述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条件。
(1)农村非农产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且这些劳动力转移后获得相对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入。这样,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农业劳动力人均负担的耕地面积才能增加,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才成为可能。(2)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农机化水平的提高,要求经营土地面积的扩大有利于农机的充分利用。在以手工和畜力为主进行操作时,自然就不存在扩大规模的客观动因。(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一般说来,较大规模经营的成功与否,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状况。这种服务的项目愈广泛、质量愈高,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实现可能性也愈大。(4)经营者素质的提高。大规模经营与小规模经营相比,肯定需要经营者有较高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经营者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管理能力、责任心等。(5)集体经济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有能力在规模经营的起步阶段给予经营者一定的经济扶持,并能在受灾年景给予经济保险,也是一个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