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课程学习 -- 第一章 -- 第一节
第一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历史发展
   [1] [2]    当前页[1]
纵观国内外学前教育近现代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园社会教育思想是逐步完善和成系统的,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
一、我国近现代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发展
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
1904年1月,清朝政府出台了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以下简称《章程》)。
其中强调:“使蒙童远于浇薄之恶风,习于善良之规范。”“务留意儿童之性情及行止仪容,使趋端正。”这些保教要旨提出了做人教育的目标。其主要课程内容均围绕学前儿童受众乐群、涵养德性的宗旨进行,尤应以游戏和谈话为主。
“五四”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带动了教育战线的改革,涌现出一批学前教育革新家,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陶行知、陈鹤琴、张宗麟等人。他们开辟了学前教育中国化、科学化的道路,并开始创建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陶行知早就提出幼年的习惯对一生影响很大。他说:“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陈鹤琴先生也非常关注幼儿的社会教育,他提出:“儿童期是发展个人的最好机会,什么言语,什么习惯,在儿童的时候学习最速,养成最易,发展最快。”在他的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更是把“做人”作为活教育的三大纲领之一,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陈鹤琴认为:做一个真正的人,必须热爱人类,热爱真理,以“世界一家”的思想为人类最终目标;做一个中国人必须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同胞,为自己国家的兴旺发达而努力;做一个现代中国人,必须考虑中国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勤奋学习,掌握知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陈鹤琴提出儿童的课程有个中心,中心是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至关重要。张宗麟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了《幼稚园的社会》一书,这是我国幼教史上最早全面论述幼儿园社会教育及实施的著作。该书详细论述了幼儿社会生活的思想,十分强调幼儿生活的社会倾向。总之,这一阶段,社会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逐渐得到确立,社会教育的结构、体系以及实践都得到较大的发现。
解放战争时期,老解放区幼儿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明显的注重社会教育的特征。老解放区幼儿教育目标:强调教导儿童了解父母参加革命的苦心,学习艰苦奋斗的精神,关心团体的利益,养成团结友爱的优良作风,当时的政治、战争成了社会教育的内容。
(二)第二阶段:20世纪中叶——20世纪90年代中期
1951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其主要思想与建设新民主主义是分不开的。通过爱国主义和国民公德等教育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是这一时期幼儿园的一项重要任务。主要包括培养幼儿的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思想、劳动为中心的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公德。此后的半个世纪,我国幼儿园课程文件未出现“社会领域”,这时德育的概念一直替代着幼儿园社会教育。德育内容分散在“认识环境”“语言领域”等方面,在德育方法上,强调德育的顺序要由家庭、幼儿园扩展到附近地区,要充分利用环境进行教学。
1956年《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初稿完成,1958年遭到错误批判,但产生较大影响,它是德育内容摆脱政治化和成人化的初次尝试。当时对德育任务做了一些调整,明确提出;“培养儿童有组织的行为是全部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础”,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幼儿互助友好的关系、热爱劳动和热爱祖国的品质。通过活动培养儿童愉快、诚实、勇敢等意志品质。这时德育内容中政治色彩减弱,符合了幼儿发展的要求。
1981年颁布《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这是德育作为独立课程内容的开端,当时叫常识课。主要德育任务:初步的五爱教育,培养他们团结、诚实、勇敢等品德、文明行为和活泼的性格。当时的各年龄阶段的目标为:
小班:爱家庭、爱父母和其他成员;爱幼儿园和小朋友。
中班:爱家乡、爱劳动人民、学习优秀品质
大班:学习革命前辈、模范人物,爱国,爱解放军。
德育内容主要是培养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文明礼貌、五爱教育、遵守规则、自我服务等。在德育方法上,主要是渗透于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1996年正式实行。这是幼儿园真正走向幼儿的德育时期。《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德育的总目标:“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德育途径和方法方面: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
(三)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现今
90年代中后期,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幼儿园教育活动》和南京师大编写的五大领域课程,就包括《健康》、《自然》、《语言》、《艺术》和《社会》。率先使用了“社会”,代替了“常识”。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开始了德育向社会教育的复归。《纲要》是对幼儿园课程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纲要》将幼儿园课程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社会领域正式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社会领域部分将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方法和途径等进一步具体化,使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有了明确的原则和方向。从此,学前教育学界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许多学前教育工作者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了一系列社会教育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教学和科研的开展。
   [1] [2]    当前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