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现代戏剧发展概述(1917——1949)
发展阶段(1927~1937)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民主革命的深入和民族抗战的勃起,促进了中国话剧运动的迅速发展。更密切地为民主革命和抗日斗争服务,是这一时期的戏剧运动的重要特征。在反动压迫日趋严酷的形势下,进步戏剧家们坚持了反帝反封建传统。1929年,在剧运中心地上海,话剧团体迅速发展,比较活跃的有南国社(田汉)、复旦剧社(洪深)、上海戏剧协社(应云卫)、辛酉剧社(朱穰丞)、摩登剧社(陈白尘)等影响较大的社团。为适应革命形势,满足广大群众对戏剧的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夏衍、郑伯奇、钱杏□等人联合一批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于1929年10月成立上海艺术剧社,在中国话剧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由夏衍等主办专门性戏剧杂志《艺术》、《沙仑》,出版《戏剧论文集》,发表了一批中国话剧史上最初的革命戏剧理论文章,促进了上海各剧团的向进步方向发展,对于中国革命戏剧运动具有深远影响。 1930年上海艺术剧社、南国社先后被查禁。左翼戏剧家为加强团结、坚持斗争,组织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将主要力量转向移动演剧,面向工、农、学,开展大众化剧运。“九?一八”事变后,大众化剧运又推向新的高潮,在爱国宣传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1936年,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翼剧联”自动解散;不久,成立上海剧作者协会,从事抗日救亡戏剧运动。与此同时,革命戏剧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也有蓬勃的发展。这个阶段戏剧创作队伍更加扩大,作品质量普遍提高。剧坛上除田汉、洪深、欧阳予倩、丁西林等,又涌现出曹禺、夏衍、阳翰笙、陈白尘、于伶等著名剧作家。他们一些优秀作品的产生标志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日臻成熟。 ![]() 毛泽东与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代表合影 许多剧作家注意在自己的创作中塑造工人农民反抗者的形象,一些代表进步社会力量的新的人物开始进入话剧舞台。曹禺的《雷雨》中的鲁大海,《日出》幕后唱着劳动号子的工人,《原野》中的仇虎和《五奎桥》中的李全生等青年农民反抗者形象,给话剧舞台和观众带来了新的光亮。田汉的《回春之曲》中的华侨青年高雄汉,也是抗日救国熔炉造就的新人。革命的进步的话剧正把视野伸向社会更深的领域。他们在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新人身上倾注着自己的热情和希望。 这个时期的剧作家对多种艺术风格和表现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不少剧作家更注重人物性格的刻划,而不过分追求情节或故事的新奇。30年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在许多剧本中通过人物性格的塑造、展开和完成,得到了深刻的反映。舞台上出现了不少独具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许多作家逐渐探索把握了自己的戏剧风格。曹禺的深沉,田汉的热烈,夏衍的朴实,洪深的执著,都为话剧风格的多样化做出了有益的探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