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现当代戏剧 >> 中国现当代戏剧发展概述        返回上一级
中国当代戏剧发展概况(1949——迄今)

    1958年——1976年的话剧:
    1958年到1962年间,话剧出现了一个历史剧的热潮。其数量之多,影响之大,质量之优都是前所未有的。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老舍的《神拳》,曹禺的《胆剑篇》,朱祖贻等的《甲午海战》等历史剧的优秀之作都产生在这个时期。所以我们说这个时期是当代戏剧史上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
    这个时期的历史剧从内容和立意来看,可以分为四类:(1)对历史人物进行重新评价,为历史人物翻案的,如郭沫若的《蔡文姬》和《武则天》。 (2)发掘历史精神以鼓舞今人的,如鲁禺的《胆剑篇》。(3)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儆后人的,如朱祖贻等的《甲午海战》。(4)歌颂历史上的某些有影响的人物和事件的,如田汉的《关汉卿》。这四类历史剧我们并不能以内容和立意论其优劣,它们的价值取决于它们各自艺术的完整性和典型性。
    1961年随着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贯彻,文艺界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开始了调整工作。1962年3月广州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会议的召开,周恩来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及《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批判了“左倾”思潮。但此后不久,毛泽东就于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了阶级斗争新理论,再次鼓励了“左”倾思潮的涌起。话剧于是在两种思潮的夹击中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剧”的繁盛。《霓虹灯下的哨兵》突破了以往孤立、封闭地描写军队生活的局限,将战场、营房和社会联系起来,敢于描写军队内部的思想分歧和英雄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从而开创了军事题材戏剧的新局面。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歌剧从农村的草台班子走进城市的大剧场,面临的形势、环境和对象(观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并完成新的时代赋予歌剧的新任务。歌剧及时地进行了队伍调整和自身建设;从1953年起,在对全国加多个文工团进行整编的基础上,成立了11个歌剧团,从此开始了歌剧专业化、正规化和建立剧场艺术的历史。
    这个时期的歌剧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艺术倾向:一种是《白毛女》式的倾向,其特点是:在戏剧上倾向于话剧,歌唱、说白交替出现,而音乐结构则采用西洋歌剧手法与中国戏曲手法的结合。另一种是《草原之歌》式的,他们在戏剧结构和音乐结构两方面都比较接近西洋歌剧,说白极少而力求音乐的完整性、形象性和戏剧性。两种不同的倾向和实践,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歌剧观念和对中国未来歌剧发展的两种不同看法,这种不同实践和观念的分歧自然引起一系列冲突,因而关于中国歌剧定位的争论,便成为这个时期歌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发展期歌剧在创作上百花齐放,在理论上百家争鸣,这对歌剧这一特殊艺术样式的认识,对于中国歌剧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未来歌剧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惜1957年的“反右”斗争使这种生动活泼的局面突然消失,许多人还为自己的畅所欲言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给新歌剧的发展所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a
《洪湖赤卫队》剧照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政治的动乱使中国歌剧从辉煌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包括《洪湖赤卫队》和《江姐》等在内的所有歌剧都被打成“毒草”而遭到批判。中国歌剧在这个时期受到严重的摧残。直到1975年,才有一些不甘寂寞的歌剧工作者创作出《草原红鹰》、《狂飙曲》等少数几部影响不大的歌剧。此外,便只有江青责令上海以河北梆子的音乐为基础、以白毛女和张二婶上山搞武装斗争为情节主线的歌剧《白毛女》。可是这部歌剧还未粉墨登场,便与“四人帮”一起毁于一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