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现当代小说 >> 现当代小说概述             返回上一级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概述(1917——1949)

    1927——1937年的小说
    
    如果说“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期,那么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小说的发展期和繁荣期。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大变动,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左翼”、“左外”;“京派”“海派”四大文学派别(潮流)对峙而又互渗的局面。 同时,小说的题材得到空前规模的开拓,从“五四”时期的注重对个人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考转向对社会性质、出路与发展的探求。 内容的变化引起了形式的变化,尽管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进步惊人,除了一些“五四”老作家写出了一批圆熟之作,还出现了张天翼、沈从文、吴组缃、萧红、沙汀、艾芜、施蛰存等短篇新秀,但作为这一时期小说艺术的代表与标志的,是能容纳较为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的中长篇小说,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等人杰出的创作,为中国现代小说耸起一座座丰碑。此外,这一时期在小说内容与风格的门类上也取得重大的进展,重要的有:社会剖析小说、心理分析小说、世俗讽刺小说、抒情小说等。总的来说,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按照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体的各种组成关系,表现出显然有别于“五四”时期的独特风貌。
a
茅盾小说《子夜》
    “左翼”小说,是以“左联”为核心、包括一批与“左联”倾向一致的作家的创作,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小说的主流。成立于1930年的“左翼作家联盟”并不是一个纯文学流派,而是文学与政治兼有的社团,由此造成的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由幼稚到相对成熟,形成很大影响。除了茅盾、丁玲、柔石等较早开始创作的作家,还出现了张天翼、蒋牧良、叶紫、周文、沙汀、艾芜、吴组缃、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等一大批左翼小说新人。左翼小说内部的主流小说体式,是以茅盾为首,包括沙汀、叶紫等青年作家所创作的社会剖析小说。社会剖析小说作家,把现代小说描写艺术和社会科学客观地精密剖析融和起来,力图对社会生活作总体的、全貌式的客观再现,作品往往主题明晰,戏剧性冲突集中强烈,注重从时代环境、社会关系的影响上去把握与描写人物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成为这一时期革命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一个新水平的标志,且对整个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此之外萧红、张天翼、丁玲、端木蕻良等一大批有才情的作家,在小说的抒情性质、讽刺性质和心理性质方面,都做出了细微而大胆的试验,显示了当时小说观念和体式的多样进步。
    “京派”是新文化中心南移到上海以后继续活动于北京等北方城市的作家群所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文学派别。“京派”作家大都是学者型文人,非职业化的作家,他们以相对从容、恬淡的文化心态追求文学的独立与自由。他们既反对文学成为政治的工具,也反对文学沦为商品,可以说这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为废名、沈从文、芦焚、凌叔华、林徽因、萧乾等,尤以沈从文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20世纪40年代的汪增祺则是“京派”的最后一个作家。“京派”作家喜欢描写较少受到现代文明侵蚀的乡村世界,讴歌淳朴的人性美、静穆的自然美、奇异的风俗美,并常常有意把农村生活的纯朴自然与都市生活的扭曲、丑陋相对照来写,在新旧变革的潮流中,寻求往日逝去的美,表现出一种隽永的怀旧气息。“京派”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废名的《竹林的故事》、《桥》,沈从文的《边城》及其他描写湘西世界的作品,都是诗化抒情小说的范本,而沈从文的《八骏图》、《顾问官》、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传》和芦焚的《百顺街》等,又在政治讽刺之外,开辟出一条世态讽刺和风俗讽刺的路子来。京派以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探求民族性格心理,以乡村世界自然的生命形式为参照,来探求“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继承“五四”的国民性主题,这样,又使京派小说成为一种意蕴深厚的文化小说。
a
穆时英小说《上海的狐步舞》
    “海派”是20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它一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一面又感染着都市“文明病”。20世纪30年代“海派”小说的代表是新感觉派,这是中国第一支、也是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他们的创作受西方现代派文艺思潮的影响,具有某种先锋文学的意义。主要作家有:施蛰存穆时英刘纳鸥等。新感觉派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为基础,采用了一些意识流手法,竭力将主观感觉客体化,创造和表现那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所谓“新现实”。新感觉派提高了文学中“都市”的地位,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以现代意识和手法,在灯红酒绿的洋场文化中照射出现代都市人骚动的心灵,并在心理分析尤其是潜意识的开掘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其中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更是堪称独步,代表性作品有:《将军底头》、《梅雨之夕》、《春阳》等。
    总的来说,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大面积丰收的时期,短篇小说走向成熟,长篇小说迅猛发展,小说主流体式明显而又变化多样。一些比较成熟的作家大多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对象,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如茅盾的“都市生活世界”、巴金的“热情的青年世界”、老舍的“北京小市民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等等,出现了一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个人风格,同时又具有现代品格的杰出作品,如鲁迅的《故事新编》、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样子》、巴金的《家》、沈从文的《边城》,都可列入当时世界优秀小说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