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现当代小说 >> 现当代小说概述             返回上一级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概述(1917——1949)

    1937——1949年小说
    
    20世纪40年代是中华民族从血火中走向新生的历史转折时期,特殊的历史环境,要求文学担负起特殊的使命。因此,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呈现出不同与前两个时期的景观:文学与战争和民族救亡发生紧密的联系。
a
萧红的《呼兰河传》
    中国现代小说的模式在20世纪30年代已基本定型,虽然突然被战争打断,但仍在40年代走向成熟,其主要标志就是中长篇小说的繁荣。我们可以列出一串代表性作品: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腐蚀》、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寒夜》、《憩园》、沙汀的《淘金记》、萧红的《呼兰河传》、沈从文的《长河》、冯至的《伍子胥》、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张爱玲的《金锁记》、徐订的《风萧萧》、钱钟书的《围城》、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
    战时的中国分裂为三个地区,小说也因社会背景的影响,形成了国统区小说、沦陷区小说和解放区小说,三者呈各具特色而又互相渗透的局面。国统区小说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讽刺、暴露小说的繁盛。1938年张天翼在《文艺阵地》上发表了讽刺名作《华威先生》,在国统区引起了关于抗战文艺要不要暴露的长时间争论;也掀起了讽刺、暴露小说的创作浪潮,优秀之作层出不穷。茅盾的《腐蚀》、老舍的《四世同堂》和巴金的《寒夜》分别标志着三位文学巨匠新的创作高峰。张天翼和沙汀作为讽刺小说家已经成熟,沙汀的短篇代表作《在其香居茶馆里》和长篇代表作《淘金记》都产生于该时期。 以写浪漫色彩小说成名的艾芜,笔端也流出强烈的义愤,就连萧红这样具有哀怨抒情风格的女作家,也写出了讽刺长篇小说《马伯乐》。与30年代相比,此时的讽刺暴露小说,社会批判特色更为鲜明,而且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值得提出的是,“七月派”小说是20世纪40年代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七月派”以胡风主持的《七月》杂志得名,是一个以胡风为核心、以小说和诗歌创作为主体的文学派别,主要小说家有:丘东平、彭柏山、路翎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七月派”的小说创作更能体现胡风的理论主张。胡风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主张作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体验、发现生活,提倡体验的现实主义,因此他们的作品都充满了生活的血肉感以及对于人的心灵的直视力量。最能代表“七月派”小说成就与特点的是路翎,他的代表作《财主底儿女们》,是自巴金的《家》以来又一部描写封建大家庭及其子女道路的长篇巨作,作品主人公的悲剧道路里融入了作者本人在极度动乱的世界中对生命的深刻体验。路翎的小说实践着胡风的理论,用主观精神的“扩张”,“拥入”客观世界,主观色彩非常强烈,同时在把握和表现生活的复杂、尤其是在人物的心理刻画、在揭示人物灵魂的复杂性丰富性方面,有许多出色的创造。
a
路翎小说代表作《财主底儿女们》
    在以上海为代表的沦陷区,作家是在极度的低气压下进行创作的。一些作家从个人的战争体验出发,创作了一批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揭示沦陷区人民真实的生存困境的作品。 因为特殊的政治及商业文化背景,沦陷区的创作又呈现出通俗与先锋并行、雅与俗在对立中趋于接近的现象。典型的是张爱玲,她的《传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沪港洋场社会普通男女的传奇故事。她的小说从语言到叙事,都明显地有着中国古典小说影响的痕迹,而她对处于现代大都市环境下仍固守着中国式封建心灵的尴尬人生的关照,对女性痛苦压抑的生存处境的揭示,对人物心理尤其是女性心理的解剖,都极具现代性。张爱玲成功地将中国旧小说的情调和现代趣味融在一起,出入于“雅”与“俗”、“传统”与“现代”之间,使自己的作品达到了“雅俗共赏”,为现代小说提供了贴近新市民的文本,并对后来的港台文学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a
张爱玲小说
    沦陷区“雅文学”的重要收获是钱钟书和师陀的创作。钱钟书的《围城》以《儒林外史》的描写气魄,对战时知识分子的精神病态进行无情嘲弄,为中国现代讽刺小说奉献了一部难得的佳作。早年以芦焚为笔名的师陀,此时写出了《果园城记》、《结婚》、《无望村的馆主》等作品,由写农村的衰败进而写城市的癫狂,提供了整个中国社会停顿和倒退的缩影,在抒情的笔法外加进了讽刺,形成了特有的哀伤的抒情讽刺。
    解放区小说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小说发展而来的,进一步发展了革命现实主义。 因为文艺政策的作用,解放区小说在处理作品题材、主题以及人物描写方面有鲜明的特点,虽然也有像丁玲的《在医院中》这样的揭露矛盾的作品,但大多数作品都以写光明面为主,赞美新社会、新制度,小说的主角是翻身解放的工农兵。
    代表解放区小说最高成就的是赵树理。他是一个有农民气质的作家,也是继鲁迅之后最了解农民的作家,但不同于鲁迅的主要揭露农民精神上的创伤,赵树理着重表观的是农民心理思想改造的艰难历程。他在小说的民族化与大众化方面进行了自觉的探索,写出了像《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真实反映农民的思想、情感、愿望,符合农民的审美要求,真正为农民所欢迎的通俗乡土小说。赵树理的小说实现了艺术性与大众性比较完美的结合,因此被认为是新型文学发展的方向:“赵树理方向”。
a
赵树理小说《三里湾》
    赵树理之外,孙犁是解放区最重要的短篇小说家,他继承了抒情小说的一脉,着重挖掘农民尤其是农村妇女的灵魂美与人情美,他以《荷花淀》为代表的小说,以其美的特质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解放区小说中占据了一个特殊的位置。长篇小说方面的代表作品是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解放区土改题材的长篇小说的成就与不足,都可在这两部作品中找到。
    解放区小说在农村题材方面,在小说民族化、群众化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对现代小说的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并对50年代以后的大陆文学创作产生着重大影响。
    ①《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0页。
    ② 严家炎:《<呐喊〉、〈彷徨〉的历史地位》、《世纪的定音》,作家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