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唐宋词概述
|
||
(二)词的婉约与豪放
一般认为宋词乃至古代词风有两大类型:一类偏于阴柔之美,另一类偏于阳刚之美。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记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条记载典型的说明了阴柔与阳刚之美相互对立的艺术特征。实际上,关于“婉约”与“豪放”,学界历来没有严格的定义,只能概而论之。大抵婉约派词内容侧重儿女风情和离愁别恨,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和谐、语言圆润。而豪放派词内容偏重于社会人生,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语言宏博,不太拘守音律。 1.婉约词派 婉约,即婉转含蓄之意。在词史上宛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 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但仍未脱离宛转柔美之风。故后人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整体看,婉约词的内容比较狭窄,但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后人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如清人王世贞《弇州山人词评》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像李清照的词集《漱玉集》、李之仪的词集《姑溪词》、欧阳修的词集《六一词》等,都是很好的婉约派作品。 2.豪放词派 “豪放”一词其义自明。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发豪放词之先声。正式高举豪放旗帜的是苏轼,他以一个革新者的勇气,突破词作为“艳科”的藩篱,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改造发展为独立的抒情艺术;把词从“樽前”“花间”推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载熙《艺概》),山川景物、记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吊古感旧、说理抒怀等都大量写入词中。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当时的婉约词人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因其词作的题材、风格、用调及创作手法等与婉约派多不相同,故多被视婉约派为正统的词论家称为“异军”、“别宗”、“别派”。 苏轼之后,经贺铸中传,加上靖康事变的引发,豪放词派在词坛振起雄风,得以迅猛发展至顶峰而集为大成。这一时期除却产生了豪放词领袖辛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他们相激相慰,注入词中强烈的爱国精神,唱出当时时代的最强音,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以爱国、恢复的壮词宏声组成雄阔的阵容,统治了整个词坛。之后有刘克庄、黄机、戴复古、刘辰翁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词风,赋词依然雄豪。但由于南宋国事衰微,恢复无望,风雅词盛,渐倾词坛。有些豪放词的作者气度才力不足而虚张声势,狂怪叫嚣,或堆砌过多典故,流于偏失。至此,曾经气象恢弘、高吭雄强的豪放词风渐渐暗淡了下来。 整体而言,豪放词境界宏大、气势壮观,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词论家对苏轼词有“横放杰出”“词气迈往”“书挟海上风涛之气”之评,对辛弃疾词有“慷慨纵横”“不可一世”之评,可以移作对所有豪放词之评论。 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辛弃疾的词集《稼轩长短句》、陈亮的词集《龙川词》、张孝祥的词集《于湖集》等,都是很好的豪放派作品。 宋词中婉约、豪放两种风格流派的灿烂存在,两者中词人又各有不同的个性特色,加上兼综两格而独自名家如姜夔的“清空骚雅”等等,使词坛呈现双峰竞秀、万木争荣的气象。还应看到,两种风格既有区别的一面,也有互补的一面。上乘词作的风格即有偏胜,往往豪放而含蕴深婉,并非一味叫嚣,力竭声嘶;婉约而流畅、隐有豪气潜转,不是半吞半吐,萎弱不振。可见峥嵘生妩媚、平易清浅而深致永味,乃辛弃疾、秦观等豪放、婉约词的极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