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代戏曲 >> 中国古代戏曲概述               返回上一级
中国古代戏曲概述

    
    (四)明清传奇体制与代表性作家作品

    传奇的本意是记述奇人奇事,唐人用此指小说,称“唐传奇”。到了明清,“传奇”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南戏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的流播远扬,明嘉靖、隆兴时期,声腔越变越繁。此后,不断有文人加入创作队伍之中,使南戏剧本体制不断规范,音乐体制也逐渐格律化,剧本中的民间性减少,文人雅性增加。
    传奇与杂剧有着明显的区别: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末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开场用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桃花扇》中的《哀江南》就是一套北曲。北曲豪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更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传奇从明初兴起到清代中叶衰落,在这三百五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代初年。这是南戏逐渐向传奇演进的阶段,因此,在体制和表演形式上还不够完善。明王朝建立以后,明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文化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他们一方面严历禁演那些有损于帝王后妃形象、有害于封建统治的戏曲,另一方面又鼓励戏曲作家写那些神仙道扮、义夫节妇、孝子顺孙的戏曲,企图用戏曲来宣传封建道德观念,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
    第二阶段:明代中叶到明末清初。这是传奇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传奇创作上出现了三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在嘉靖年间,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并经梁辰鱼作《浣纱记》,传奇将昆山腔搬上舞台以后,许多文人学士也纷纷拈笔抽毫,编写传奇,一时作家和作品大量涌现。在传奇的题材和内容上,初步扭转了明初以来那股宣扬封建道德的逆流,出现了象《宝剑记》《鸣凤记》《浣纱记》这样具有现实主义内容的传奇作品。第二个高潮是万历年间以汤显祖“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为标志的传奇创作高潮。万历年间,城市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已在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内开始出现。城市经济的发展给戏曲的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和大量的观众。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在封建社会上层建筑领域里产生了反封建的新思潮,给传奇创作提供了新的内容。汤显祖的《牡丹亭》就是这类作品的杰出代表,它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生生死死的爱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精神上的摧残,传达出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青年男女要求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美好愿望。第三个高潮即明末清初以李玉为首的“苏州派”作家的出现。他们改革传奇创作,使之符合演出要求。明末清初,这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传奇作家们大都经历了国亡家破的动乱生活,这就使他们能够面向社会现实,在传奇中较真实的反映这一动乱的社会。李玉为首的苏州派作家生活在市民运动十分活跃的苏州,他们同情苏州市民群众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使他们能够在传奇中较为真实地反映和热情歌颂市民群众的斗争,具有较积极的思想内容,而且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李玉于明末作有《一笠庵四种曲》(包括《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合称“一人永占”),入清后作有《千锺禄》、《清忠谱》(与朱素臣等合撰)等。朱素臣作有《十五贯》等。此外,清初戏剧还有以吴伟业、尤侗为代表的文人派和以戏曲理论家李渔为代表的形式派。
    第三阶段:清代康乾盛世及以后,这是传奇逐渐衰落的阶段。剧坛上最成功、最有影响的作品是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它们代表了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璧。因为洪昇是浙江钱塘人,孔尚任是山东曲阜人,他们也享有了“南洪北孔”的美誉。此阶段,固然出现了以“南洪北孔”为标志的最后一个创作高峰,但这犹如临终前的回光返照,终究挽回不了传奇创作衰落的命运。
    此后,传奇创作日落西山,气息奄奄,自明初以来它在曲坛上所取得的霸主地位,终为新兴的花部诸腔戏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