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代戏曲                         返回上一级
孔尚任《桃花扇·却奁》

【阅读分析】
a

    本剧主要讲述明代末年,曾经是明朝改革派的“东林党人”逃难到南京,重新组织“复社”,和曾经专权的太监魏忠贤余党,已被罢官的阮大铖斗争。当时正处于明朝末年,李闯王攻陷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攻下北京,中国北方大乱。凤阳总督马士英在南京拥立福王为皇帝,取年号“弘光”建立南明。当时清兵不过有十多万,如果励精图治,完全可以如同南宋一样自保,偏安江南。但南明皇帝耽于声色;朝臣卖官鬻爵,搜刮钱财;武将拥兵自重,互相打内战,只有史可法带领三千残兵坚守扬州,结果不到一年,扬州陷落,南明王朝土崩瓦解。明朝人明白亡国与亡天下的不同,普通百姓奋起反抗。满清推行剃发衣服,不屈死难者数千万。其中复社中坚侯方域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提诗扇,而和其“梳栊”。阮大铖匿名托人赠送丰厚妆奁以拉拢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晓坚决退回。阮大铖怀恨在心。弘光皇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铖,他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香君坚决不从,撞头欲自尽未遂,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扬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寻找李香君,最后也出家学道。
    通过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集中地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即作者所说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是全剧的主题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构思。作者说:“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桃花扇小引》)这就说明作者所说的兴亡不仅是南明王朝的短促命运,同时还企图指出明朝三百年基业为什么会覆亡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后人的借鉴。
    《桃花扇》成功地塑造了李香君这一光彩的艺术形象。
    李香君,聪明美貌,身方十六,出身娼家,处于一种受压迫受侮辱的地位。她虽命运不济,沦落风尘,但却不同于一般的青楼女子。她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她能节操自守,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她却有着清醒的政治头脑,深明大义,能在民族的生死存亡之际,辨别出清浊忠奸,坚持正确的立场。她身为妓女,以色艺倾动妓院,名噪秦淮,但并不追欢卖笑,而是忠贞于美好的爱情,不为利诱,不怕威胁。当她知道阮大铖出资收买侯方域的阴谋活动时,义正词严地责备了侯方域的动摇:“官人是何等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 ”并坚决辞却阮大铖暗中为她置办的妆奁,以自己鲜明的政治态度影响了侯方域:“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这是多么坚贞的性格,充分表现了李香君坚决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气节和敢于斗争的可贵精神。
    在表现李香君这一人物形象时,作者成功运用了对比和衬托手法。
    首先是李香君和侯方域的对比。面对阮大铖的诱惑和杨文骢的游说,侯方域表现出政治上的头脑不清醒和言行上的动摇,而李香君的批评和表现使他收到巨大的震动,境界高低立刻显现。侯方域深感惭愧,愈加地感觉到李香君的可敬可爱,于是二人联手挫败了阮大铖的政治阴谋。在二人对待阮大铖的态度上也构成了鲜明对比,衬托出了李香君以节操自重的人格和不为诱惑的刚烈性格。
    其次是李香君和杨文骢的对比。杨文骢在此剧中扮演的是一个不辨是非的好好先生,实际上是替阮大铖游说的说客,正如侯方域清醒后所唱:“平康巷,他能将名节讲;偏是咱学校朝堂,混贤奸不问青黄。”一个熟读诗书的士大夫还不及一个风尘女子,更加鲜明的显现出李香君的凛然正气。此外,小旦李贞丽,也对李香君起到一定衬托的作用。
    作者在此出戏中把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生活和当时的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使得此剧在刻画人物上大别于一般的才子佳人戏剧,取得了卓绝不凡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