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港台应用文的文体差异及其融合策略

                  金振邦


   随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性时刻日益逼近,以及大陆、台湾不可逆转的统一化趋势,大陆、港台等华语文化区应用文的融合和统一,已成为一个紧迫、现实的重要研究课题。应用文是特定文化的表征和载体,是人们处理公私事务不可或缺的社会交际工具,是人际关系的粘合剂和维系群体的纽带。每个国家或地区所使用的应用文体,总是一定时代文化光谱的折射,会涂上一层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何寻找大陆、港台及其他华语地区应用文体系及其样式的汇通点,去异存同,逐渐趋于一体化,将直接影响到大陆与港澳台的文化交流,香港、澳门的回归祖国,以及大陆和台湾的统一化进程。21世纪又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应用文在信息的传播和存储上将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应用文的规范化、一体化研究,不仅在华语文化区内,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也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和潜在意义的现实课题。

                       一

  应用文在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中,往往呈现为相异的形态。在探讨大陆与港台应用文的文体差异之前,有必要先界定一下“应用文”的范畴。它主要指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有特定的交际对象、目的和功能,用于处理公私事务,有固定程式的文字。港台通行的理解,如台湾林守为《最新应用文》:“应用文是个人或团体为应日常公私生活上的需要,或遵循礼俗风尚,或依从事理人情,或依据法律规章,所作的文字。”香港陈耀南《应用文概说》:“‘应用文’就是‘应’付生活、‘用’于实务的‘文’章。凡个人、团体、机关相互之间,公私往来,用约定俗成的体裁和术语写作,以资交际和信守的文字,都叫做应用文。”这种对应用文的共识,将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入讨论。
  大陆、港台应用文的文体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
  1.类型体系的差异
  应用文是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其类型、体系属于一种稳态结构。但由于香港、台湾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及文化变迁,大陆与港台的应用文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文体类型的设置虽然大同小异,但在分类体系上却显示出不同的分类观念,并且分类的扇面边缘所生长的文体子类,也体现出不同的文体传统和时代精神。港台应用文常设的种类有:书信、便条与名片、电报、启事、柬帖、契约、会议文书、规章、庆吊文、广告与标语、讲辞、联语、文告、崐公文等。但其通用教材上缺乏明确的分类体系,立目侧重于文体样式。这同我国古代文体分类的主要传统一脉相承。而大陆从50年代开始,就已形成自觉的应用文分类体系,根据实用功能和领域设类,每一类又以样式排列子目,这是受西方强调功能分类的分类理论影响的结果。这是一种分类意识的进步。如大陆比较流行的《应用文大全》、《中国实用文体大全》等,均形成应用文的功用分类体系。港台应用文的分类末梢,仍沿用相当部分古代的文体,如诔辞、事略、传状、祭文、墓表,甚至斋词、醮章、上梁文、祝香文等。这说明港台应用文仍固守旧的文体传统。而大陆应用文随着时代变迁出现了新的类名和子目,如合同、计划、总结、海报、悼词,以及书信中的慰问信、介绍信、表扬信等。有的虽然性质相似,但已推陈出新,功用也大相径庭。
  而公文则差异更大。公文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权威,是社会政务管理的重要工具。每个朝代都用法的形式,明确规定公文的名称、种类、功用以及公文处理程序。公文类型除了政权更迭会骤变外,一般来说其体系十分稳定。虽然它也会随社会发展适时调整,但绝不允许使用者随意变更。大陆现行公文体系,是1987年《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的10类15种:1.命令(令)、指令;2.决定、决议;3.指示;4.布告、通告;5.通知;6.通报;7.报告、请示;8.批复;9.函;10.会议纪要。香港公文1975年《香港政府中文公文处理手册》首次规定为9类:1.人事令;2.行政法令;3.呈文;4.咨文;5.签注;6.公函;7.公告;8.法律文件;9.其他公文(备忘录、报告、会议文件、申请书、单据、凭证、短柬等)。台湾现行公文,1973年《公文程式条例》规定为6类:1.令;2.呈;3.咨;4.函;5.公告;6.其他公文(书函.表格化公文等)。大陆与港台公文虽然具有共同点,但还是异大于同。这是与各自的政治体制、历史地位、文化背景相契合的。由于“一国两制”战略的实施,这种差异一时还不会有大的变化。
   2.结构体式的差异憗
  应用文结构体式的差异,实质上是由它所表达的异质生活内容决定的,归根结蒂反映了文体深层结构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的不同。书信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它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自50年代后,大陆、港台书信体式开始分道扬镳。港台书信基本上沿袭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旧式书信体制,如采用从右至左的竖排;其结构包括开头(称谓、提称语、启事敬辞、开首应酬语)、正文、结尾(结尾应酬语、结尾敬辞、署名与日期、附言);运用抬头,有三抬、两抬、单抬,平抬,挪抬之分,现常用后两者;行文中自称往往偏右用小体字。这些体式渗透着古代礼仪的繁文褥节。而大陆书信则摒弃了这些旧式体制,结构趋于简化,采用从左至右的横排,一般开头不用提称语和启事敬辞,结尾没有应酬语,并取消抬头,更易于表情达意,显得亲切自然。港台电报和种类比大陆的多,尤其是交际电报比较发达,电报纸上有现成文字可供选拍,并能附赠礼金。它还常常用十二地支代月份,以诗韵韵目代日期。而大陆电报则比较简单,交际电报刚刚兴起,一般不用地支、韵目代替日期。又如港台祭文仍采用古代体制,在行文开端必写“维 某年某月某日,某等谨以清酒庶羞,致祭于......”,结尾多用“伏维 尚飨”、“呜呼哀哉!尚飨”等语收束。这种写法在晋陶潜《自祭文》中已发其端,在唐韩愈《祭十二郎文》中初步成形。而大陆则已用悼词取代了祭文,旧式体制已弃而不用。其正文部分内容比祭文要具体,结尾用“×××安息吧”,或“×××永垂不朽”作结,一般不用陈旧套式。还有港台名片往往兼有便条的功能,可以用于辞行、赠送、领谢、邀请、约唔、介绍、借贷、探询等,而大陆名片主要用于介绍身份,交代联络地址、电话,一般不带其他用途。大陆与港台公文的基本要素十分接近,开头均有发文机关、文种、发文时间和字号、受文者,文尾有署名、用印等。所不同的是在公文的主体部分。港台公文结构大都采用三段式,或主旨、说明、办法(函、签),或主旨、依据、公告事项(公告),后两项可因事因案活用。而大陆公文主体部分则比较灵活,往往因公文内容而异,没有固定程式。
  3.语体风格的差异
  大陆与港台应用文语体风格的差异,首先体现在文本所用字体的繁简上。 大陆根据 1964年公布的 《简化字总表》, 以及1965年正式颁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所有报刊文字采用简体书写。而港台至今仍沿续繁体字。其次表现为白话与文言的对峙。大陆继承和光大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传统,不仅在新闻、文学等领域内,而且在应用文中,也几乎全用语体文。港台也曾一度实行公文改革,革新公文用语,提倡语体文,但由于文言语体惯性较大,积重难返,又有适宜它生存需要的文化温床,因而现在港台应用文仍使用文言或浅近文言,以示典雅、庄重。随着文言而来的另一特点是有的应用文如寿序、颂词等,行文中大量用典,没有一定语文修养的则不宜读懂。再次,反映在应用文所用的俗成语汇上。港台应用文中还保留着相当数量繁琐陈旧的术语。如大陆已不用的送礼帖中的代障、代料、桃仪、乔仪、程仪、鹅金、镜屏;奠仪、祭仪、祭幛、祭筵等。还有丧葬礼帖专用的寿终正寝、寿终内寝、初终、成殓、享寿、成服、开吊、反服、斩衰、期年、孤子、哀子、孤哀子、棘人等。还有讣闻中的用语,如“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祖考”,“泣血稽颡”、“ 泪稽首”等。这些大陆早已弃之不用。又如港台书信用语,紧接称谓的提称语、正文前的启事敬辞、开头及结尾的应酬语,有着十分繁复而多样的用语,其等级森严、伦理分明。而大陆书信用语虽然也十分注重礼仪,因人而异,但总体趋向简化而自由,十分有利于传递信息和进行交流。最后,还表现在对外来语的译名上。港台和大陆对同一外来语如人名、地名等,有不同的译法。如港台所译的柯林顿、莫三比克、尼克森、马克斯,大陆则译为克林顿、莫桑比克、尼克松、马克思。
  4.文化内蕴的差异
  文本的文化内蕴,是文体的深层结构。它制约着文本的体式、语言等表层因素的变化。近几十年来,港台的新闻、文学、学术等方面的文体变化较大,同大陆的几无差别。但在应用文范畴则变化缓慢,往往因循旧式文类,恪守繁文褥节,呈现出一种固守旧的文化传统的心态。而大陆自50年代,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应用文随时代文化的变迁在体式、语言等方面不断发生嬗变,产生出一些适应社会需求的新类型、新功能,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种急于变革求新的心态。这种应用文的文化内蕴的差异,是同大陆、港台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分不开的。大陆自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起,由于对历史文化传统采取批判继承态度,因此背上并不负有沉重的文化包袱。它虽然有过一段自我封闭的时期,但立即打开了同世界文化进行交流的大门,以吸收各国文化精华。因此它的应用文不断变异、衍化,去不断适应新时代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的需求。台湾则是一个敏感的地域。宋代是在台湾对岸的闽南赵家城落幕收场,明代是在台南画上句号,郑成功也是在台湾复明失败,它曾被日本人占领,之后又因国民党政府的进入而处于对峙状态。想保留原有的生活结构和方式,具有全盘继承.固守旧有文化的巨大惯性和顽强毅力,并形成一种群体的在政治、思想、文化上的保守性。其应用文结构层面的封闭和守旧,正是这种历史文化心态的体现。而香港自鸦片战争之后,一直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以英语为官方文字,而汉语处于从属地位。至1975年才承认中文公文同英文公文的同等地位。由于香港和台湾在社会体制、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一致性,其应用文的各个方面基本上因袭台湾。香港人同样对历史传统文化采取全盘认同和固守态度。可见,大陆与港台在文化上的重要差异,是其应用文文体差异的根本原因。

                       二

  大陆与港台同属一文化区,又有共同的文化根。加上开放、改革不仅在华语文化区,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社会发展主潮。因此,大陆港台只要坚持开放,加强全方位的文化交流,应用文的融合就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适宜的文化氛围。为了加快应用文的统一步代,可采取以下融合策略:
  1.字体简约化
  汉字字体的简化,是汉字发展的艺术张力和普遍规律。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部汉字不断简化的历史。金文是对甲骨文的简化。小篆是大篆的简化。隶书是对小篆的笔画和结构的简化。楷书又是对隶书的进一步简化。行书又是楷书的简易写法。大陆1964年颁布的《简化字总表》(2235个),用简体取代了繁体,是符合文字发展规律的科学举措。它有利于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普及,以及计算机的识读和西文软件的汉化。港台使用繁体汉字,虽然表现出一种固守传统的倾向,但在有些规定用字中也出现了汉字简化的趋势。台湾沈兼士《应用文举隅》中所附录的“法律统一用字表”,就把有的曾用字(繁体)改为统一用字(简体),如 (布)、份(分)、 (帐)、 (韭)、 (占)、 (雇)、 ( )、 ( )、 (麻)、 (表)、 (拆)、 (申)、 (予)等。大陆推行有限度的简化字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港台能否推广为大众所接受,也将不是一条平坦之路。如能率先在报章文字,主要是新闻、文学作品中逐步实施,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
  2.用语通俗化
  用语通俗化,是由应用文的实用目的和交际功能决定的。在这个问题上,大陆与港台有着共同点。就公文而言,台湾1973年颁布的《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手册》指出:“无可讳言,过去公文形式不够简明,用语累赘繁复,尤其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以及层层套叙的文字,显不出内容主题,不合‘简、浅、明、确’的要求。所用文体,也和一般国民日常所用语文脱节,不合时代要求。实有彻底改革的必要。”强调公文的改革必须“由繁化简,由浅入深”,“彻底摆脱陈旧落伍的程式用语”,“使行政机关公文结构、程式、文字趋于简单明了”。在公文用语上,也明确废除一批陈旧用语,有的用新词加以取代。同年颁布的《现行公文程式条例》又明确规定:“公文文字应浅显明确,并加具标点符号。”林守为的《最新应用文》也竭力主张:“凡不合时代的官方语气,阶级观念,虚伪俗套陈腔滥调的文字及不合格的格式,都要排除。”并对某些与人们关系密切的文体,主张用语要通俗易懂。如机关公文中的函,“文字叙述尽量使用明白晓畅、词意清晰的语体文。”“公告一律使崐用通俗、简浅、易懂的语体文制作,绝对避免使用艰深费解的词汇。”大陆在应用文字上(包括公文),一直强调使用白话文,除了少数文体(如联语、刻石等)之外,而且用语要求简朴浅显,通俗易懂。可见应用文的通俗化,简易明了,是大陆、港台地区应用文改革的一致方向,是殊途而同归。
  3.体式趋同化
  体式趋同化,是指大陆和港台尽量发展和使用多方认可的文体样式,并逐渐地趋向文体样式的一致。华语文化区应用文的演化,具有共同的源头,都是从《尚书》中的典、谟、训、诰、誓、命发展而来。几千年来经历了共同的演化历程,直至鸦片战争及20世纪中叶,港台应用文才从这个主潮中分流出去,逐渐地同大陆的应用文体制形成差异。但随着国家统一的大势,这个差异会日益缩小。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应寻找差异中的汇通点,求同而存异,逐步取得体式上的相合。港台现行的应用文种类几乎都包括在大陆应用文的范畴之内,所不同的是后者体式变异节律较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较大改革。而港台应用文则因袭性较强,甚至大陆早已废止的陈旧体式,现在仍在使用,如寿序、祭文、诔辞等。在文化交往中,各方应尽量使用双方认可的体式,并加紧改革陈旧样式,逐渐产生各方约定俗成的新体式。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郭绍虞先生《新文艺运动应走的新途径》一文所说:“由文学革命而言,欲改革旧文体创造新文体......似难而实易。独至改革日常的应用文,却不是易事;非经相当时日,不容易约定俗成,得到一般人的公认。唐代之古文运动,所以必至北宋而始定者,未尝不是这个关系。”然而,应用文的一体化趋势,则是不可逆转的。
  4.文化一体化
  应用文的字体、用语、体式,表征着特定的社会内容,它的背后是文化的传统和底蕴。大陆、港台应用文的融合,完全取决于文化的交汇和整合。虽然大陆、港台实行“一国两制”,但文化的渗透和传播是谁也阻挡不住的,文化具有超时空的穿透力。港澳不久即将回归祖国,台湾和大陆也将实行统一。1979年我国《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大针方略,倡议实行三通,互通信息、互访亲友。1991年台湾也制定了“国家统一纲领”,提出“以交流促进了解,以互惠化解敌意”。虽然两岸又出现过波折,但不可逆转的“三通”必然携带文化包袱,并逐步填平历史造成的鸿沟。文化交流有着复杂的层面,就文本信息而言,港台的新闻、文学文体变化较快,同大陆的相比存在着许多共同点,从语汇、语体到样式,十分接近。如港台的报章文字及文学刊物,几乎全为语体文,采用时代感强的新用语,甚至广告也开始采用横式排版。这是由于新闻凭借现代化传播媒介能实现异地高频交流,文学作品又不受时空限制,能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所接受。而港台应用文之所以有较大的惰性,除了作者的文化心态因素之外,它的地域局限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今后各地区如能真正排除人为障碍,实现自由通邮、自由来往,那么应用文就会扩大使用的时空范围,加快相互渗透、融合的节奏,渐渐地衍化出约定俗成的应用文体式。这完全取决于港台与大陆文化一体化的进程。

                     三

  我们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其特征是知识剧增的加速度呈指数上升,知识新陈代谢的节奏越来越快;人类知识的构架体系、存在方式和传播速度,将会发生质的变化;强大的信息网络使人类知识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一体化。这一切将会改变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描绘出一幅全新的人类文明图景。这个世界性的文化背景,将促进大陆和港台地区在文化和心灵上的交流,有力地推动其一体化的进程。与此相关的,大陆和港台的应用文也将面临新的历史定位和体系重构。我们应协手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信息交流。这次“现代应用文国际研讨会”,是应用文学科信息交流的一种很好形式。通过大会上的论文宣读和著作展示,可以彼此了解不同地区关于应用文的学术观点,如应用文的概念内涵、理论框架、分类体系、历史演化等等,以及各地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动态。这种交流还应通过各种形式继续下去,它将有利于消除分歧,寻求共同点,建立新的应用文体系。
  二是建构理论体系。到目前为止,虽然有许多教材、论著都在不同程度上论及了应用文的相关理论,并有不同的建树,但我们还是可以说,作为当代意义上的、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华语应用文科学理论体系尚未建构起来。传统著述的最大弱点表现为研究方法和理论术语的陈旧,还未能运用当代文体学的先进理论去进行重构。它的许多理论课题如应用文的概念界定、结构层面、分类体系、历史嬗变、语言体式、手法技巧、习用术语、文化底蕴、电脑写作等,还须用新的理论、方法、视角去进行科学探索。有的则须专书加以研究,如应用文的演变史、网络传播等。
  三是编写通用教材。大陆、港台如有一定的条件和时机,可以联手协编通用的应用文教材,在高校中作为实用性、工具性课程加以开设。它一般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为应用文的一般理论,一为各类的特征、作法及实例。它不仅要考虑到当地应用文写作的实际需求,又要介绍港台地区应用文的差异,并顾及其一体化的融合态势。这样有助于消除各地应用文交际中的障碍。同时还可以统一编撰一些权威性的应用文课本,收录不同地区应用文的理论、术语、种类、作法、范本等,让人们可以随时检索各地区应用文的相关信息,为写作和阅读各种应用文提供编码和解码方法。
  四是规范公文体式。目前港台与大陆公文种类和体式差异较大,这是不同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的体现。虽然公文体式的统一将会因“一国两制”的方针而十分缓慢,但随着大陆同港台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的日益频繁,公文的往来也不可避免。公文种类和体式如何求同,逐渐趋向一体化,是应用文研究中的一个新的现实课体。今后如何规范华语文化区的公文体式,应在世界文化一体化的大进程中去加以思考,由不同的官方代表共同进行研究,通过实践来提供解决的方案和办法。


             《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