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创立

一、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风格独特的邓小平理论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邓小平 的名字意味着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和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风格独特的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就在于:它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基本观点、基本原则。邓小平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而设计的战略构想及其基本原则、基本观点,是"真正的理论";邓小平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是"我们所要的理论家"。务实、"管用"、解决实际问题,是邓小平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论述精辟、文风朴实、口语表达,是邓小平理论的一大特点。
2.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条件
2.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特征
在当代中国,产生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决不是偶然的,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关注的主要问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成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经验的总结,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借鉴, 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邓小平理论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全力实现两大变革:从计划经济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从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从而掀起了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一页。伟大的实践需要有伟大的理论,丰富生动的实践为我们进行创造性的理论概括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邓小平理论就是在这样伟大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随着当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而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3.1邓小平理论主要观点的形成时期(也为"新道路"的开辟)
这一时期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标志着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和现代化建设的重新启动,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次全会重新开始了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成为新时期历史的起点,也成为邓小平理论产生的逻辑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全面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总结了国际国内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教训,邓小平在1979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指明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国情或特点出发。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的新道路。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
3.2 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和形成轮廓的时期
这一时期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党的十二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路线开始形成和确立。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阐明了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过程中提出的十二个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3.3邓小平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
这一时期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全面阐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的重要讲话科学地总结了我国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鲜明地回答了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为党的十四大的主题思想定下了基调。党的十四大报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全面阐述。
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所提出的新认识,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3.4 邓小平理论的确立
199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称为邓小平理论。并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8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入宪法。
二、邓小平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1.邓小平的个人独特经历
从邓小平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环境看,他是在西方的法国和"半东方"的俄国奠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1920年,邓小平带着"工业救国"的朴素爱国主义理想来到法国勤工俭学。1926年,邓小平又赴俄国,就学于东方大学和中山大学,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从邓小平个人经历看,其经历有着某种传奇色彩,这就是他的政治生涯中的"三落三起"的独特经历,正是这一独特经历使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产生了深刻而特殊的理解;从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地位看,邓小平一直是一个处理全局问题的领导者,是一位具有极其丰富的革命和建设经验的领导者。从邓小平的思维方式看,他是一位具有高度辨证思维能力,善于进行宏观思考和战略设计的理论家。
2.邓小平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贡献
邓小平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七十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是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同中国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
邓小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中,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在"文化大革命"之后的关键时刻,以雄才大略力挽狂澜,毅然决然地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3.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3.1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构成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实践表明,我们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邓小平反复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认为这是一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解放思想的进程始终围绕着这一个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规划,"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确定等等,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3.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心问题,第一次系统而科学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1987年中共十三大从12个方面概括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四大将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概括为9个方面

上一节           下一节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