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上)

一、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翻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在80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两次伟大的革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每一次飞跃,都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完成中国面临的根本任务中,大大改变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面貌。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
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1.1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这一次飞跃,是在夺取政权和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变革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和认真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反复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理论,终于形成了适合中国特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民主革命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遭受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和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几乎使中国革命陷入绝境。以毛泽东我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坚持从国情出发,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创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命运开始自己掌握。
1. 2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这一次飞跃,是在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从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胜利与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和政策。在社会主义的新的革命进程中,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机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两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2.1第一飞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已经完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由党的七大确立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统一的毛泽东思想
2.2第二次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由党的十五大确立的,并集中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之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初的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毛泽东和邓小平作为两代伟人(图片7),是中国最杰出的领导者,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为探索和研究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命题,指出了邓小平理论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1.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的认识
1.1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改革20多年所创造的生产力远远超过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总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我国现已由80年代的第十几位上升到现在世界第七位。实践已经有力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1. 2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理论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果断地提出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在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结合起来,确立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理论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基本任务和目标,以及完成和实现党的基本任务的具体途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方针政策和实践,始终围绕邓小平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开展的。二十多年的实践所展示的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不断巩固和发展,都充分说明了邓小平理论所确立的任务和目标的正确性,是指导全党思想与行为的指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
1. 3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胜利的旗帜和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为社会主义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不断走向胜利,树起了一面旗帜。邓小平理论真正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回顾历史,中国是带着八国联军侵占首都北京的民族耻辱进入20世纪的。当时的中国成为任人宰割,强权世界讥讽和嘲弄的对象。有一位西方列强总理曾傲慢口出狂言:中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理名词。经过20世纪三位伟人领导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尤其是邓小平领导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以自身的巨大成就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地位,在国际社会中恢复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就连美国也一改敌视中国的政策,致力于与中国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2.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1邓小平理论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结果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冲破了"文化大革命"中所形成的以"两个凡是"为代表的思想枷锁,选择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2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规律相一致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即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总趋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道路不可能是笔直的和平坦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为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而选择的适合本国特点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反映了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特殊性,又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
2.3邓小平理论正确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虽然在当时没有规定未来社会的构造细节,但从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出发,对新社会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及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的思路是清楚的,目标也是明确的。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将在推翻私有制之后建立公有制,消灭剥削制度,从根本上铲除社会不平等产生的根源,从而实现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实现人在新的历史进步中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实践正是循着这一方向进行的。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不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消灭了剥削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只是在一段时间内,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偏重于它的构造与模式上,并受到传统观点影响而忽视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以至一度用政治斗争来解决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问题,干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从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误区中走出来,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排除一系列错误观点,提出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有关问题,逐步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
2.4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在现时代的强大生命力的表现
自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尽管它的个别论断可以因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失败,尽管它的的实践在某一个时期可能会处于低潮。但历史也同样证明,没有那一种理论和学说,能象马克思主义那样,推动亿万群众为之不懈地奋斗,并在思想与文化史上留下永恒的光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说,结合我国实际所选择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就是其强大生命力的表现,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
自我国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之后,我们在各种复杂困难的条件下,克服了重重不利因素,面对风云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努力奋进。实现了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3.两代伟人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理论思路
在我国,毛泽东曾研究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问题,提出了"以苏联为戒"的思想。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也同样研究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问题,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无论是毛泽东的"以苏联为戒",还是邓小平的"走自己的路",两代伟人的理论思路完全一致,走中国人自己的路是他们的共同理想。
3.1毛泽东"以苏联为戒"的理论思路
建国只初,鉴于当时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知之不多,经验不足的现实,毛泽东提出了向苏联学习的基本方针。同时,毛泽东也深知,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走自己的路。外国的经验只能借鉴,不能照抄和照搬,否则,就会吃亏,就会受到挫折。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处于高潮之时,为迎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到来,毛泽东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着手探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全新课题。基于多种原因,毛泽东开始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什么样的道路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研究。1956年4月,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一文,明确提出要"以苏联为戒",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问题,以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少走弯路。并对苏联模式进行了分析,实事求是地指出它的缺点和错误,在总结我们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旗帜鲜明地提出要走出一条不同于苏联模式的自己的建设道路新思路
《论十大关系》一文,虽然没有把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全部思想都概括进去,但它概括了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构想,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毛泽东的探索思路。是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从照抄照搬苏联经验到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点。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上主要的,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奠基者。
3.2邓小平"走自己的路"的理论思路
邓小平对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十分重视,他认为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今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这是对毛泽东"以苏联为戒"思想的坚持,也是对毛泽东走自己的路的气魄的赞同。为此,邓小平率领全党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大胆拨乱反正,深刻反思和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等问题,力图找到一条比较快的摆脱贫穷的发展道路。1979年3月,邓小平在中央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过去搞民主感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国情,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搞中国式的现代化,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走自己的道路,这是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思考的主题。
邓小平在全面继承毛泽东"以苏联为戒"的正确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总结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的新经验,加入新的内容和观点,提出了一系列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经过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的阐述和概括,终于完成了共产党人几十年来从学习苏联走俄国人之路,以苏联为戒,寻求自己的路,再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根本转变。
总之,从毛泽东的"以苏联为戒"到邓小平的"走自己的路"这一重大的理论飞跃,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问题上已经走向成熟,真正寻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也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和邓小平在这一重大问题上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强调要有中国特色,要走中国人自己的路。

上一           下一节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