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原著,党的十四大报告和党的十五大报告,理论联系实际 |
了解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着重认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了解两代伟人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理论思路 |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
一、 不定项选择题: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 ( B )
A.邓小平理论 B. 毛泽东思想
C.孙中山主义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 ( BC)
A.毛泽东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 孙中山主义
3.党的十五大载入史册的标志是 ( C )
A.在若是上突破姓资姓社的束缚 B.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D.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有 (BCD)
A.三民主义 B.马克思列宁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5.邓小平理论是 (ABCD)
A.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B.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 D.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统一
6.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命题说明 ( C )
A.邓小平理论批判了马克思主义 B.邓小平理论改造、修正了马克思主义
C.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 D.邓小平理论可以代替马克思主义
7.建国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照搬了 ( A )
A.苏联模式 B.匈牙利模式
C.波兰模式 D. 南斯拉夫模式
8.我党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 ( C )
A.1987年党的十二大 B .1992年党的十四大
C.1997年党的十五大 D. 1998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二、辨析题:
1.20世纪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旧中国变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
答:错误。20世纪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这一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国的转变。
2.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命题,指出了邓小平理论可以代替马克思主义。
答:错误。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命题,并不是说也不能说明邓小平理论可以代替马克思主义。而是指出了邓小平理论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对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
3.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规律相一致
答:正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即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总趋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道路不可能是笔直的和平坦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为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而选择的适合本国特点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反映了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特殊性,又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
二、简答题:
1. 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意义。
答:中国革命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在中国这样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因而只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就是当代中国
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2、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有那些?
答:一是实行改革开放,首先要从农村开始的理论;二是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理论;三是军队建设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的大局的理论;四是要扩大企业自主权,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1的理论;五是全方位对外开放理论;六是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理论;七是实行多党合作制度1和政治协商制度理论;八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上发展生产力的理论;九是逐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的理论;十是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
3.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是什么?
答:一是实行改革开放,首先要从农村开始的理论;二是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理论;三是军队建设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的大局的理论;四是要扩大企业自主权,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的理论;五是全方位对外开放理论;六是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理论;七是实行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理论;八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上发展生产力的理论;九是逐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的理论;十是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
4.简述我国不同于苏联模式的自己的建设道路新思路。
答:一是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二是在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上;三是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四是在处理汉族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五是在处理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六是在处理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七是在处理是非关系问题上;八是在处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九是在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关系问题上;十是在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
返
回
4答:中国的两代伟人是毛泽东和邓小平。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理论思路是:
"以苏联为戒"的理论思路。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处于高潮之时,为迎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到来,毛泽东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着手探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全新课题。基于多种原因,毛泽东开始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什么样的道路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研究。1956年4月,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一文,明确提出要"以苏联为戒",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问题,以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少走弯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理论思路是:"走自己的路" 的理论思路。邓小平在全面继承毛泽东"以苏联为戒"的正确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总结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的新经验,加入新的内容和观点,提出了一系列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经过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的阐述和概括,终于完成了共产党人几十年来从学习苏联走俄国人之路,到"以苏联为戒",寻求自己的路,再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根本转变。 |
3答:邓小平理论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结果;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规律相一致;邓小平理论正确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观点;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在现时代的强大生命力的表现。 |
2答: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国的转变;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是由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旧中国变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是邓小平领导的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1答: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是在第二、第三次伟大革命的进程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由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旧中国变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形成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邓小平领导的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形成邓小平理论。 |
1.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各指什么?
答案
2.20世纪中国革命三次历史性巨变是指什么?
答案
3.如何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论断?
答案
4.简述中国的两代伟人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理论思路?
答案
返 回
概括地说,就是以乡村为中心,在乡村中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在长期的斗争中积聚和发展革命力量,待条件成熟时夺取全国政权。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是这个理论的核心内容。 |
即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逾地遵循。"两个凡是"的思想,最早是由华国锋1976年10月126日对宣传部门作指示的时候提出来的"两个凡是"的直接目的,是阻挠邓小平出来工作,不许我天安门事件平凡。(因1975年再次批邓,以及天安门事件,都是毛泽东批准的) |
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和具体化。上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
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国的转变;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是由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旧中国变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是邓小平领导的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基于我党建国后的前7 年的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一些经济建设经验;基于11956年2~ 4月连续听取党中央有关同志和国务院30多个部门的汇报,对我国经济建设基本情况的掌握;基于几年来对照抄照搬苏联模式的"不满意"和"不舒畅",特别是基于苏共二十大揭露出来的苏联经济工作的错误和我国照抄照搬苏联经验所暴露出来的弊病,开始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什么样的道路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研究。 |
一是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二是在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上;三是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四是在处理汉族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五是在处理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六是在处理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七是在处理是非关系问题上;八是在处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九是在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关系问题上;十是在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 |
一是实行改革开放,首先要从农村开始的理论;二是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理论;三是军队建设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的大局的理论;四是要扩大企业自主权,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的理论;五是全方位对外开放理论;六是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理论;七是实行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理论;八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上发展生产力的理论;九是逐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的理论;十是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 |
资料索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