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原著及党的有关文件. |
掌握邓小平的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意义,理解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的辩证关系. |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
一.选择题
1.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是唯物辩证法有关观点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其观点是 (C )
A.联系 B.发展 C.矛盾 D.运动
2.“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真理标准与 (C )
A.政治标准的统一
B.经济标准的统一
C.价值标准的统一
D.生产力标准的统一
3.邓小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我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突出了邓小平的(
D)
A.实践观
B.反映观
C.本体论
D.群众观
4.邓小平说,学习马列主义“要精,要管用”。“管用”的原则是( B )
A.真理原则的具体运用
B.实践原则的具体运用
C.实用主义原则的具体运用
D.群众原则的具体运用
5.在我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对“实事求是”作了系统论述的文献是(B )
A.《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B.《改造我们的学习》
C《反对本本主义》
D.《实践论》
6.邓小平的不搞争论,用事实说话的思想和方法,是(A)标准的创造性运用。
A.实践 B.干部 C.人才 D.政治
简答题
7.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的联系是怎样的?
答:(1)坚持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的辩证统一是邓小平的基本思想,是邓小平科学世界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的统一。因为实践是群众的实践,群众是实践着的群众;尊重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就是尊重群众的实践,尊重实践就是尊重群众的历史主动性,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2)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生动地体现了邓小平所坚持的实践观和群众观点的辩证统一。我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就是总结了安徽凤阳农民包产到户的实践经验,后来将农村改革的实践经验推广到城市,进行城市的改革。邓小平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的辩证统一的原则。(3)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的辩证统一,还表现在邓小平所重新倡导和确立的党的思想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联系中。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中的群众观点就是体现了群众实践的观点;而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际”就是群众的最大实际,所以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不可分的。
返
回
6答:(1)坚持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的辩证统一是邓小平的基本思想,是邓小平科学世界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的统一。因为实践是群众的实践,群众是实践着的群众;尊重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就是尊重群众的实践,尊重实践就是尊重群众的历史主动性,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2)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生动地体现了邓小平所坚持的实践观和群众观点的辩证统一。我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就是总结了安徽凤阳农民包产到户的实践经验,后来将农村改革的实践经验推广到城市,进行城市的改革。邓小平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的辩证统一的原则。(3)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的辩证统一,还表现在邓小平所重新倡导和确立的党的思想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联系中。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中的群众观点就是体现了群众实践的观点;而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际"就是群众的最大实际,所以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不可分的。 |
5答: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就是党处理自己同群众关系问题的根本态度和领导方法,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和认识论的原理系统、科学地运用于党的活动中,形成党在工作中的群众路线。这是党的富有特色的创造,也是中国革命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对马列主义的重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它的基本内容在思想上表现为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则;在政治上制定和执行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组织上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工作中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这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和根本方法,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是为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政党,党进行革命活动,必须广泛联系和发动群众。 |
4答:1.邓小平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来完成。2.邓小平继承毛泽东关于共产党员人一切言论行动以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高标准的思想,把它运用于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3.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倡导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4.邓小平强调理论来自群众的实践经验。5.邓小平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依靠人民群众就是要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依靠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
3答:马克思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
2答:(1)邓小平在恢复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时,全面地提示和阐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突出了实践观点,把实践作为认识路线的基础。邓小平不仅把"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规定为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而且,思想路线中的"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际",就是指的群众实践的现实状况。因为群众实践的
现实状况是"实际"的基本内容,一定历史阶段上社会生的实际状况是怎样的,是一定阶段上人民群众的实践状况所决定的,因此,社会生活的"实际"的基础和内容就是一定历史阶段上人们的实践状况和水平。思想路线中的"实事求是",指的是探寻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更是以实践
为前提的。总之,邓小平所恢复和发展的党的思想路线,是以实践 为基础的。 (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邓小平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有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他教导人们:"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的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3)邓小平指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试验中要及时总结实践经验,指导新的实践。他说:"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重要的是走得不妥当,就赶快改。"这也就是邓小平所形象地表述的"摸着石头过河",及时总结经验,在实践 中探索前进。 (4)邓小平提出不搞无谓争论, 用实践来说明问题。因为,既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搞的是天翻地覆的事业,是伟大的实验,是一场革命,怎么没有人怀疑呢"?处理的办法"就是拿事实来说话,让改革的实际进展去说服他们"。他又说:"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的不搞争论,用事实说话的思想和方法,是实践标准的创造性运用。因为实践出真知,事实胜于雄辩,这时讲的不争论当然不是阻止人们对改革开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而是说,在未获得实践的资料之前,不搞空洞无谓的争论,应诉诸实践,获得实际资料,让事实说话。特别是在我们要抓住机遇,争取加快发展的情况下,空洞地争论,既不可能搞清问题,又浪费时间,丧失时机。 |
1答:《实践论》是毛泽东著名的认识论专著。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为中心,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经验,全面系统地论述和发挥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本原理,揭露了中国共产党内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的认识根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
1.《实践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
2.邓小平实践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案
3.马克思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什么?
答案
4.邓小平群众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案
5.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是什么?
答案
6.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的联系是怎样的?
答案
返 回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实践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生长和发展的最现实的基础,是它的生命力的源泉。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为其首要和基本观点。 |
《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著名的认识论专著.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为中心,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经验,全面系统地论述和发挥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本原理,揭露了中国共产党内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的认识根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
"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 这句话表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的事业,其艰巨性和复杂性也是罕见的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依照"本本"坐而论道不行,主观主义想当然也不行,只能是在摸索中创新.没有创新精神,就不会有全面的改革,就不会有当代中国的巨大发展.当然,邓小平的创新,在理论上不是脱离马克思主义离经叛道式的创新,而是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措施和具体政策上不是脱离实践的确良创新,而是建立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创新.一句话,是实事求是的创新,是大胆试验中的创新. |
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就是党处理自己同群众关系问题的根本态度和领导方法,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和认识论的原理系统、科学地运用于党的活动中,形成党在工作中的群众路线.这是党的富有特色的创造,也是中国革命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对马列主义的重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它的基本内容在思想上表现为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则;在政治上制定和执行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组织上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工作中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这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根本方法,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是为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政党,党进行革命活动,必须广泛联系和发动群众 |
安徽凤阳农民群众实行包产到户的实践经验 1978年12月的一个寒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在破屋里一盏昏暗的马灯下开了一个会,决定将集体的耕地承包到户,自发搞起了大包干,将旧体制撞开了一个大缺口。农民们秘密签订契约;如果队长为此坐牢,全村人负责把他的小孩养活到18岁.每人都按了手印,保证严守秘密.当时他们还不知道,讨论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命运、广大中国人民的命运和整个中国命运的大事。邓小平支持小岗村的耕地承包到户,并将他们的经验推广到全国,从此,改革波澜壮阔地在中国大地展开了。 |
资料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