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下)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目标的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照搬苏联模式以及受"左"倾错误的影响,长期存在着离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抽象谈论社会主义原则的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在改革的实践中去检验原有的认识,不是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原则,而是一开始就把社会主义要达到的实际目标放在首位来谈论社会主义。还在改革之初,邓小平就提出,讲社会主义就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和增加人民收入这两大实际目标作为压倒一切的标准。在改革初步展开时,他又把这两大实际目标概括为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
1.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五句话即是五个目标,这五个目标又可以一分为二(前二条是生产力目标),后三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人民利益方面的目标(价值目标)。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体现在这两方面目标的实现上。
2.把实际目标放在首位来谈论社会主义,在目标的层次上来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概念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多层次的概念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层次就是目的和目标的层次。1877年,马克思对未来新社会作了如下一个精辟的概括:"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这里概括了社会主义的两大目标;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前者是生产力目标,后者是价值目标。邓小平以社会主义的两大实际目标概括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概括是相通的,是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的。
2.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过去我们脱离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犯了种种空想的错误。现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则突出了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这既是过去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为进一步改革开放开辟道路。
2.1.关于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命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桎梏,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毛泽东又把社会主义改造作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的一个含义。他说:"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但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我们脱离发展生产力去谈解放生产力,以至出现了急于求成、盲目求纯的倾向。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我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这些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2.1.1 中国的改革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实施为第一推动力,改革从农村向城市逐步推进。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选择了农村这一计划体制最薄弱的环节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行,促使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迅猛发展的乡镇企业推动了多种经济成份的大发展,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因素在"体制外"的发展。我们党及时总结了农民的伟大创造,形成了一条从农村到城市、体制外到体制内的渐进改革之路。
2.1.2 1985年,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这时,关于改革的取向以及改革与解放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非常迫切需要回答的理论问题。同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同美国企业家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时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他还在同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说:"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2.1.3 1986年是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大踏步推进的一年,但遇到了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变革不相适应产生的"障碍"。邓小平觉察到这一回顾后,从这一年的6月份起,在各种场合多次谈到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问题,及时地提出了民主取向的政治体制改革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合的任务。
2.1.4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2.1.5 关于发展生产力。过去我们讲社会主义时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突出阶级斗争而忽视发展生产力。现在,邓小平明确提出?quot;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因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3.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做到。
发展生产力的目标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实践中表现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互为条件。
3.1.首先应当认识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而要彻底消灭剥削现象,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是说,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1.1邓小平说:"我们只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生活。发展生产,而不改善生活,是不对的;同样,不发展生产,要改善生活,也是不对的,而且是不可能的。"
3.1.2"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3.1.3如果经济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那么无论用什么办法进行分配,都无法实现共同富裕。
3.1.4只有先把蛋糕做大,再以适当方式进行分配,每个所得的份额就会较大,共同富裕才能成为事实。
3.1.5如果企图立即实现消灭剥削和同步富裕,搞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必然使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经济发展受到挫折,带来共同贫穷,谁都富裕不了。
3.1.6可见,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是一个过程,提高生产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物质基础。否认这一点,搞禁欲主义和平均主义之类的社会主义,只会败坏社会主义的声誉。
3.2.另一方面,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
3.2.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
3.2.2正如邓小平说:"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quot;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
4.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4.1.恩格斯曾经指出:"不言而喻,在事物及其相互关系不是被看作固定的东西,而是被看作可变的东西的时候,它们在思想上的反映,概念,会同样发生变化和变形;我们不能把它们限定在僵硬的定义中,而是要它们的历史的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来加以阐明。"但在过去,我们讲社会主义往往是从静态中,用僵硬的定义,概括出一个僵硬社会主义概念或固定观念。曾经把苏联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建立的发展模式,当作普遍适用的模式,从中概括出社会主义的僵硬概念或固定观念,这些概念和观念又进一步促使这种模式更加僵化。我们也曾经从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的有关论述中概括出社会主义的定义,忘记了马克思在那里是为了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了一个纯粹的社会主义社会,忘记了抽象与具体的差别,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要求纯而又纯的僵化观念。这类做法是违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要求的。现在,邓小平在谈社会主义时并没有把它限定在僵死的定义中,而是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生动地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4.2.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邓小平就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互动中,在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统一过程中,来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及其逐步实现。
4.2.1 他在阐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时,把社会主义本质逐步体现的过程更加具体地描述出来了。
4.2.2 这个战略步骤是通过分三个阶段实现的三个阶段性的目标来表述的。每个目标又都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另一方面是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
4.2.3 这就具体地把现代化实现的过程与社会主义本质逐步体现的过程统一起来。

上一           下一节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