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上)

一、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显示;随着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提高,生产力也在不断向前发展;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社会系统其他领域、方面的变革和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因此,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水平;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即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不适应生产力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也决定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人类社会的更替,都是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归根到底,又都是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
3.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引起社会形态变化的革命,都是新的生产力和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阶段和集团为打破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而进行的斗争。新的阶级之所以能最后取得胜利、新的社会制度能够确立和巩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能体现和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可见,革命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革命的作用在于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观察社会问题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确定为发展生产力。
1.1979年,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quot;
1.1党的十二大报告,根据邓小平思想,提出了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作为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
1.21984年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1.3对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一观点,邓小平是坚定不移的,即使是1989年有人在国内外风风雨雨中,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有所动摇时,邓小平却不为所动,始终坚持这一根本观点。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由于国际国内的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决定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社会主义是人民选择的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人民之所以选择它,在于它具有资本主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这些优越性归根结底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
2.1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首先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快于资本主义。列宁说过,社会主义之所以比资本主义优越,就在于它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的现状还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我们只有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尽快弥补历史的缺陷,使我国生产力水平达到和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而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充分显示出来。
2.2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体现在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上。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使全体人民富裕幸福。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只会败坏社会主义的声誉。邓小平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之一,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加快生产力的发展。
3.发展生产力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3.1发展生产力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制度是先进的制度,先进的制度只有建立在相应的物质基础之上才能得以巩固。历史表明,社会形态的演讲是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从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来看,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使社会主义制度赢得人民大众的衷心拥护,从而自觉地捍卫它,挫败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图谋。
3.2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物质基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巩固和完善这一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然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如人民军队建设,需要增强国防实力,改善武器装备,提高军队综合素质,建设现代化的国防。这一切,都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
3.3发展生产力,是保证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根本条件。向共产主义过渡,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的远大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创造一系列必备的条件,其中最根本的条件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
三、发展才是硬道理
把中国发展起来,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强大民族之林,是邓小平终身追求的理想和毕生奋斗的目标。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把它凝聚为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极为重要的命题贯穿在邓小平的全部理论之中。
第一,"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出。"
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通过对战后时代主题转换的敏锐把握和对时代特征的科学分析,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邓小平认为,在和平与发展的这两大问题中,和平是发展的条件,没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就难以集中心思发展经济;而发展是实现和平的根本出路,"越发展和平力量越大",因此发展问题或者说经济问题是核心。
第二,"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邓小平复出工作后,从1975年到1979年五年间,先后出访了法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其间也曾先后到缅甸、尼泊尔和朝鲜等不发达国家访问),亲身体验了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和我们周边几个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状况,在比较中对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差距及"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的落后状况有了更清醒、更深切的认识,从而更加增强了加快我国发展的紧迫感。1992年初南巡谈话时,邓小平还谆谆告诫:"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比较就有问题了。"只有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人民才能从内心里拥护社会主义,才能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们相信社会主义,也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第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中国要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对外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对内要尽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要实现国家统一。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关键都要靠自己发展起来。中国要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力争在国际事务中有自己的发言权,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是不行的。"生活水平究竟怎么样,人民对这个问题感觉敏锐得很。"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民就不会拥护我们,社会主义的根基就会动摇。中国还有个台湾问题要解决。"能否真正顺利地实现大陆和台湾的统一,一要看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结果,二要看我们经济能不能真正发展。"大陆在制度上优于台湾,如果经济发展程度也超过台湾,实现统一就有了现实的可能。归根到底,要实现国家统一,首先还是要我们把自己的事情搞好。
第四,"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邓小平再次反复强调要利用机遇,把握机遇,不可错过机遇,以实现发展。
1.当苏东国家发生剧烈动荡,国内一些人或者产生了悲观情绪,或者觉得事态严重,想要收缩对外开放的范围的时候,邓小平以其远大的目光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预见到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1990年3月,他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讲到:"对国际形势还要继续观察,有些问题不是一下子看得清楚,总之不能看成一片漆黑,不能认为形势恶化到多么严重的地步,不能把我们说成是处于多么不利的地位。实际上情况并不尽然。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刚刚暴露出来。我们可以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
2.邓小平又一再向中央建议,要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经济发展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人们都在说'亚洲太平洋世纪',我们站的是什么位置?……我们不抓住机会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别人会跳得比我们快得多,我们就落在后面了。要研究一下,我总觉得有这么一个问题。机会难得呀!"
3.南方谈话中,他还在强调: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住机会,时间一晃就过了。发展机遇稍纵即逝,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上一           下一节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