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下)

    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在十三大正式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以及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根本保证、基本方针、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这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里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缺一不可。但是,富强是首要的。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特征是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经济不发达,国家不富强,人民生活不富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抓住富强这个首要目标,就抓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的重点,为实现整个奋斗目标创造了前提条件。但民主、文明同样不可缺少,否则,就不是全面的社会。要全面理解和准确地把握党的基本路线,就必须全面理解和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二、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规定了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这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和简明概括,也是实现基本路线的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所决定的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前提;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相互贯通、相互依存,共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经济建设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中心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代替和战胜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就在于它比任何剥削制度更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比旧制度高得多的劳动 生产率。
毛泽东在他的《论联合政府》中最先提出将生产力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制定政策、确定方针的根本标准。但是又正是毛泽东自己" 忽视发展生产力","没有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实际上也就否定了他自己提出的生产力标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进行了 一系列拨乱反正的工作,而最根本的拨乱反正就是废除"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新恢复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
像我们这样一个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 的社会 生产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即使 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经济文化水平仍然相对落后很多,十二亿人口,八亿多在农村,基本上还是靠手工工具搞饭吃;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化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存在;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少量具有世界尖端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技 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还占人口四分三之一的状况同时存在。这就更加要求我们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因此,邓小平反复强调这样的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不仅基于阶级斗争仍然存在,但已不再构成社会主义社会 的主要矛盾,而社会生产赶不上日益增长的人民物质文化的需要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且是基于我们国家大、人口 多、底子薄、生产力落后这样的基本国情的特殊性。总之,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这是因为:
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c.是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而四项基本原则为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我们必须牢记历史上一度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严重教训。今后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
2.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改革是邓小平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
2.1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在阶级社会中,通过阶级斗争,通过革命来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后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是他认为社会主义 改造完成后,生产力"解放"已经完成,今后主要是发展生产力,后来又错误地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邓小平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并进一步确认必须通过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来解放生产力。他认为,当前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就是发展生产力与落后的经济体制以及政治、科技、教育等体制的矛盾。只有通过改革,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及其他体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2.2 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必由之路
建国初期,我国主要根据原苏联模式,建立了一套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政治等体制。这套体制虽然也起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但是它存在着种种弊端并日益显露出来,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压抑了地方、企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
2.3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将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这次改革实质上是一项革命,其原因在于:
a.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 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也叫革命。
b. 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我国目前的改革不同于社会正常发展中始终存在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一般性变革,而是对存在着严重弊端的旧体制进行全面的大变革,特别是对经济体制进行全面创新,把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这次改革过程也是对社会经济生活和各种利益关系格局重新调整过程,改革的每一步,都会影响到千家万户,同时还必然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因此,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等方面来说,改革是中国的又一场革命。
2.4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也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中逐步完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国策
3.1封闭只能导致贫困落后、愚昧无知
邓小平是在对中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的惨痛教训进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思想。从历史上看,凡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时期,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就发展得比较快,国家就繁荣昌盛;凡是闭关锁国,不与其他国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就缓慢,甚至会遭到外来的侵略、压迫和欺凌。
3.2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在150年前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二战以来的50年,世界经济一体 化的趋势,世界各国间的相互开放,更是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这首先是生产力特别是作为现代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是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它必然要求世界各国不断提高其开放程度。
a..从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在战后有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分工有了长足的发展,许多产品都是国际分工合作的产物。
b.从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和发展来看,那种仅凭少数科技人才,在小小的实验室里进行科学研究的时代早已过去,当代的科研同样是社会化、国际化的。
c.从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来看,开放也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市场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分割的地域市场,发展到统一的国内、国际市场。
3.3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中国虽说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但同样要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中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a. 从自然资源来说,我国从总体上讲虽说资源丰富,但按人均一算,我国的资源很少。这就使得我们在发展中必须学会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才能支持和保障我国以一定的速度稳步发展。
b.从人力资源这个角度来看,我国虽说人口众多,但在经济发展中能起关键作用的高素质人才却又很缺乏,而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也离不开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
c.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要想使一国的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就必须使国民经济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各行各业保持动态的平衡。要做到这一点,仅靠关起门来搞建设,仅靠利用国内的资源和市场来保持这种结构的平衡和优化是不行的,还必须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中,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进一步说,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体制中进行的,有效率的体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而具体的经济运行机制如果存在着问题,就有可能延缓经济的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很多,影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正因为如此,改革旧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市场经济体制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发展和逐步成熟起来的。因此,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来看,也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开放中学习外国经验。另外,为了能顺利地与其他国家对话和交流,就要学习世界市场上的国际惯例与通行规则,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要同国际惯例接轨。
3.4 构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不是权宜之计,不是短期行为,而是我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
a. 从对外开放的长期性来看,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任务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了实现上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就必须继续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
b.从对外开放的全面性来看,我国的对外开放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开放。既对发达国家开放,又对发展中国家开放。
c.从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看,有越来越多的领域实现了对外开放。在经济、技术、文化、教育、科技、体育、艺术、政治等领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
d.90年代后,我国对外开放由南向北,从东到西,由沿海向内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向前发展。
3.5 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指在坚持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的基础上,从本国的具体情况出发,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资金来发展民族经济,我们必须坚持独立自立、自力更生的方针,因为:
a.我国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独立自立权利,决不允许别国干涉。
b.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依靠别人,必须立足于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
c.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迫使我们奋发努力。
d.取得外援要付出代价,放弃自力更生,就会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利。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统一。邓小平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强调要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执行一系列己定的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 的统一,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对外开放。
4.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它规定了我国走什么道路,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治制度,由谁来领导和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等一系列最根本最重大的原则问题,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关系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命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起着三方面的政治保证作用;一是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三是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一条根本经验。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或否定任何一项。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是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这两个基本点互相贯通 、互相依存。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历来坚持的根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它已具有新的具体的针对性,具有新的时代内容。我们所讲的改革开放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所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是统一的;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二十年多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上一           下一节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