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 (上)

   一、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 改革动力理论的提出
1.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
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论述中,他们一致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强调生产力是最根本的、最强大的动力,强调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动力。这一结论主要是依据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得出来的,无疑是科学的、正确的,且适用与任何社会。
毛泽东继承和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他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是对马列主义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在理论上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只是后来,毛泽东违背了他原有的正确观点,错误地认为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是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公有化程度还不高,规模还不大,提出和追求"一大二公",使所有制不断升级,发展?quot;穷过渡。"
1. 2邓小平创立的改革动力学说
邓小平总结了社会主义社会实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理论,同时,又纠正了毛泽东在这方面的错误,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改革动力学说,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邓小平首先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并在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对我国国情作了全面了解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动力理论。邓小平把生产力的发展与改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理论上解决了生产力的发展与改革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改革动力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正确地指出了改革的对象和改革的根本目的 ,邓小平改革动力论的提出,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即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邓小平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不再需要通过阶级斗争,而是通过改革来发展社会生产力。
2. 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在当代中国,要发展生产力,一方面,要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要进行改革,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改革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具有历史必然性。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quot;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
改革是邓小平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当代中国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多方面深刻的原因。
2.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严峻局势,迫使我们必须改革
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们过去忽视了一些方面的问题,犯了一些错误,结果形成了缺乏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模式。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所呈现的严峻局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科学技术和教育落后,人民生活普遍贫穷。在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发展方面,从1958 年到16978年到年中年,我国生产力的发展非常缓慢,国民经济处于徘徊甚至停滞的状态。我国国民生产总值,1960年与日本相当,到了1978年只占日本的四分之一,国民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在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水平方面,我国要落后西方发达国家整整20年甚至更长。在人民生活水平特别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方面,可以说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和提高。
面对这样一种特殊的历史和严峻的社会局势,唯一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为此,必须进行改革。
2.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由于我们把三大改造时期一些确有
成效的经济、政治措施和方法不加改变地沿用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我们照抄照搬了国外主要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由于我们在指导思想上盲目排斥商品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结果形成了过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僵化的经济体制,以及同这种体制相关联的权利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与此相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就必须进行改革。"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2.3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作相应的变化,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和水平,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变革的社会,不变革的社会主义是没有希望的。
3.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3.1"当代中国第二次革命"理论的地位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中国的革命历史并没有到此完结,毛泽东在论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时,曾经多次把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发展趋势。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但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所以,邓小平多次指出:我们能在今天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的功绩。
第一次革命的性质和第二次革命的性质虽然不同,但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次革命要求人们努力摆脱思想上和体制上的禁锢,大力发展生产力,以革命的精神创造充满活力的富裕的社会主义。
3.2"当代中国第二次革命"理论的深刻含义
邓小平关于"当代中国第二次革命"理论,冲破了人们思想上传统观念使我们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内容、性质、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发生了一次飞跃和升华。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包含了三层意思:
第一、这场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作一般性的调整或细枝末节的修剪,而是根本性的变革和彻底的转换,是对原有体制的深刻革命;
第二、这场改革,不是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做法,而是一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诸多领域的改革,是一场社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社会物质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一场广泛的、全面的变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主义原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体制的深刻革命;
第三、这场改革是相对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第一次革命而言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次革命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社会主义优越性更能得到充分发挥。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中,大胆探索,深入思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3.3 "当代中国第二次革命"的新特点
第一、通常的革命,不论上政治革命还是社会革命,总是要从根本上动摇和摧毁原有社会的基本制度。而我们的改革则不但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及其性质,而且是要更加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充分表现出来。
第二、通常的革命,一般往往充满激烈的阶级冲突和急剧的社会震荡,往往是爆发性的、突变性的,表现为原有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社会历史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飞跃。而我们的改革,尽管观也要引起社会面貌广泛深刻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是非爆发性的、非突变性的,总体上表现为逐步前进、逐步积累的渐进过程;这种过程的实现不需要也不允许出现剧烈的社会震荡。
第三、通常的革命,往往是原有制度之内的对抗性力量自下而上的冲击。我们的改革,则是现有制度中的中坚政治力量领导和组织的自上而下的自觉行动,也就是中国共产党这个领导力量与群众力量相结合的自我革命和自我发展。
第四、通常的革命,尤其是无产阶级革命,要砸碎旧世界,创造新世界。而我们的改革感也包含破旧立新的内容的意义。一般说是"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甚至在一定情况下上先破后立。然而,在破与立的关系上则和以往的革命不同,它是边破边立,立破交错,立破结合。
第五、我们的改革势必会触及人们的利益和权利,势必要对利益、权利的关系和结构进行调整,因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对此要有清醒的估计和慎重的处理。但是,改革同通常的革命直接指向某一或某阶级或社会集团有着不同的性质和情形。改革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过时的旧的体制的革命。
二、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 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
1. 1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它自身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变化也必然是由人类社会自身的基本矛盾运动发展变化所决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之后,概括出了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理论。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了精辟概括,并初步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又相适应又相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前进和发展的辨证规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从我国国情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并在探索中找到了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指出:"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
1. 2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虽然正确认识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但没有弄清楚这一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没有真正找到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反而错误的认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根源在于公有制程度不高,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因而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搞大规模的"政治运动",是解决基本矛盾的主要途径。结果是以失败而告终。
邓小平深刻地总结了这些教训,在认真分析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了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提出了要解决现阶段的基本矛盾,就必须进行改革,改革是解决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直接动力。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与发展的现实需要
2.1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极大的解放。但是,这个制度和其他任何事物发展一样,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既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背景和具体实践的需要。
社会主义制度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必须通过不断的改革来完成。这种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范围内的改革。其改革的内容是通过对具体的制度即体制的改革,对基本制度的调整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2.2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
社会主义改革就其性质来说,它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彻底改变,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科技体制等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把握社会主义改革的这一性质,对我国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极为重要。一方面,坚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决心,使我们能放开手脚,大胆地进行改革;另一方面,使我们在改革中坚定不移的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3 制度与体制的关系
制度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因此,制度是根本,是实质,具有相对稳定性;体制则是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具有灵活性。一种制度可以由多种形式的体制来表现。
三、 从毛泽东"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到邓小平"改革动力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有机整体发展、变化的动力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从马克思的列宁都限于他们那个时代的历史条件,而没有能够明确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虽然,斯大林曾经想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这解决这个问题,但始终也未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中,毛泽东和邓小平对这一重大课题,进行过探讨和研究。
1.毛泽东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1.1毛泽东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奠基者和倡导者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是明确概括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第一人,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奠基者和倡导者。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就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抓住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这一关键环节,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的科学命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里,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他那著名的社会基本矛盾学说。这个学说体现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他不仅回答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解决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一直都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正确解决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问题。
1.2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主要贡献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主要贡献为他的"社会基本矛盾学说",这一理论已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在这个学说中,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以下问题和观点:
第一、毛泽东第一次提出社会基本矛盾这个科学概念,明确地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概括为社会基本矛盾。并第一次明确地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
第二、毛泽东第一次明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他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由阶级对抗而产生的,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却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大量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在客观上将长期表现为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
第三、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他指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建立起来的,它和生产力的发展上相适应的。
第四、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他指出了: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它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2.邓小平的"改革动力理论"
2.1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创造者和实践者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是第一个在实践中真正认识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改革的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总设计师。他为我们创立了一整套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理论,把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高度。
2.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主要贡献
第一、邓小平强调改革上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邓小平是第一个强调要把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区分开来的人。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体制,都存在着许多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解决这些非对抗性的,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不需要改革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
第二、邓小平强调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他指出了:我们的改革要达到?quot;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改革理论的着眼点和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第三、邓小平强调改革的方向是坚持社会主义。他指出:"在改革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实现工业、 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
第四、邓小平强调改革的方针是进行全面的改革。他指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第五、邓小平强调改革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他指出了:改革和开放是有风险的。"我们确定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所谓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
此外,邓小平还强调了改革的战略突破点是先农村后城市;强调改革的方式是两手一起抓等方面的问题。

上一           下一节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