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原著和中央有关文件,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我国改革实际思考问题 |
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和改革到历史必然性,正确理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深刻含义,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 |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
一、选择题:
1.社会主义制度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A)
A. 必须通过不断的改革来完成
B. 必须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完成
C. 必须通过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革命来完成
D. 只有通过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来完成
2.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是 (ABD)
A. 相对于第一次革命而言的
B.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
C. 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E. 逐步改变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私有制
3.制度和体制的区别是 (A)
A. 制度是根本,具有相对稳定性
B. 制度是具体的表现形式,具有灵活性
C. 制度就是体制,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相适应的体制
D. 制度可以一样,体制也可以一样
4.制度和体制的关系是 (BDE)
A. 制度是体制的具体表现形式,具有灵活性
B. 制度是根本,是实质,具有相对稳定性
C. 制度可以相同,但体制是不能相同的
D. 体制是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具有灵活性
E. 一种制度可以由多种形式的体制来表现
5.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C)
A. 革命的阶级斗争
B. 政治体制改革
C. 改革
D. 群众运动
6.纵观我国改革历程,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一个 (D)
A. 保守或改革的过程
B. 休克疗法式改革过程
C. 激进式改革过程
D. 渐进式改革过程
二、辨析题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此,必须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
答:错误。"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因为这场改革是一场彻底的改革,是对原有体的深刻革命;是一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诸多领域的、广泛的、全面而深刻的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而言的。
2.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只是局部性改革。
答:错误。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全面改革,不是局部改革。这一改革包括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全面进行,但又分主次和轻重缓急。其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以此改革为中心、为龙头,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
三.问答题:
1.为什么说当代中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答:(1)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又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途径。(2)社会主义制度在确立以后,有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必须通过不断的改革来完成。(3)这种改革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革命,不只是对各种具体体制进行的个体变革。其性质上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2. 简述"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所包含的含义。
答:"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这场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作一般性的调整或细枝末节的修剪,而是根本性的变革和彻底的转换,是对原有体制的深刻革命;
第二、这场改革,不是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做法,而是一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诸多领域的改革,是一场社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社会物质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一场广泛的、全面的变革;
第三、这场改革是相对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第一次革命而言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次革命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社会主义优越性更能得到充分发挥。
3.简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主要贡献。
答:第一、邓小平强调改革上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第二、邓小平强调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第三、邓小平强调改革的方向是坚持社会主义。第四、邓小平强调改革的方针是进行全面的改革。第五、邓小平强调改革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返
回
4答: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主要贡献为他的"社会基本矛盾学说",这一理论已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在这个学说中,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以下问题和观点: 第一、毛泽东第一次提出社会基本矛盾这个科学概念,明确地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概括为社会基本矛盾。并第一次明确地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第二、毛泽东第一次明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他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大量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第三、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他指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建立起来的,它和生产力的发展上相适应的。 第四、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他指出了: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
3答:制度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因此,制度是根本,是实质,具有相对稳定性;体制则是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具有灵活性。一种制度可以由多种形式的体制来表现。 |
2答:第一、通常的革命,不论上政治革命还是社会革命,总是要从根本上动摇和摧毁原有社会的基本制度。而我们的改革则不但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及其性质,而且是要更加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充分表现出来。 第二、通常的革命,一般往往充满激烈的阶级冲突和急剧的社会震荡,往往是爆发性的、突变性的,表现为原有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社会历史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飞跃。而我们的改革,尽管观也要引起社会面貌广泛深刻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是非爆发性的、非突变性的,总体上表现为逐步前进、逐步积累的渐进过程;这种过程的实现不需要也不允许出现剧烈的社会震荡。 第三、通常的革命,往往是原有制度之内的对抗性力量自下而上的冲击。我们的改革,则是现有制度中的中坚政治力量领导和组织的自上而下的自觉行动,也就是中国共产党这个领导力量与群众力量相结合的自我革命和自我发展。 第四、通常的革命,尤其是无产阶级革命,要砸碎旧世界,创造新世界。而我们的改革感也包含破旧立新的内容的意义。一般说是"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甚至在一定情况下上先破后立。然而,在破与立的关系上则和以往的革命不同,它是边破边立,立破交错,立破结合。 第五、我们的改革势必会触及人们的利益和权利,势必要对利益、权利的关系和结构进行调整,因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但是,改革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过时的旧的体制的革命。 |
1答:
改革是邓小平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当代中国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多方面深刻的原因:(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严峻局势,迫使我们必须改革。"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所呈现的严峻局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科学技术和教育落后,人民生活普遍贫穷。面对这样一种特殊的历史和严峻的社会局势,唯一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为此,必须进行改革。(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
我国以往形成的过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僵化的经济体制,以及同这种体制相关联的权利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要进行改革。(3)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作相应的变化,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和水平,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变革的社会,不变革的社会主义是没有希望的。 |
1. 试述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
2. 试述"当代中国第二次革命"的新特点。
答案
3.简述制度和体制的关系。
答案
4.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返 回
三大改造时期:这一时期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提出的三大改造是: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忽视了一些方面的问题,犯了一些错误:我们过去忽视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从建立到建成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以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社会也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犯了急于求成、超越阶段的错误;忽视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犯了主观主义错误;忽视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形式的变更不能脱离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去变更生产关系,不断扩大公有制的规模,片面追求所有制形式的又大又公又纯,结果形成了缺乏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模式。 |
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即一方面,在经济体制、所有制体制、分配体制、管理体制上,都存在着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另一方面,在政治体制上,某些政治运行机制、具体制度、某些观念形态等,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
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在这一学说里,毛泽东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来说,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
资料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