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 (下)

   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实践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与发展的几十年内,社会主义的改革一直处在不断探索过程中,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真正、全面、根本性的改革。这场改革最重要的是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在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三个划时代的标志:
1. 农村改革拉开了中国大地改革的序幕
1. 1农村改革的起始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认真总了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经验,冲破"左"的错误思想束缚,率先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1978年经济体制从农村突破,首先表现在安徽省风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写下的那个惊天动地的契约上。
从19788年冬到1980年9月,农村改革进入初始阶段。在这一期间,《关于加强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草案)出台,提出了25项政策和任务,重新肯定了评工记分,分组作业,联产计酬等生产责任制。《决议》一经颁布,农村改革大潮由此而展开,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很快地恢复和发展起来,开始是包产到组,随后又发展到包产到户。当时,围绕农村能否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问题,城乡展开了一场大争论。
第一个明确声明可以包产到户的中央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一出台,受到了全国农民的热烈拥护,也为后来包产到户责任制在全国加速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到1982年底,大体上80%的农民实行了包产到户,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基本上瓦解了。直到1985年,人民公社及其下属生产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1. 2农村改革的成效
万里在中央主管农业时,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就是从1982年到1986年,连续五年每年领导制定一个1号文件,人称五个1号文件。正是这五个1号文件,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推向全国。
随着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社会主义劳动热情,9亿多农民思想解放了,创造力释放了。中国农村改革获得了突破性成功,引起举世瞩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陆学艺根据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实行包产到户以后,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一般都提高50%以上。1979年至1983年,我国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9.2%,超过1978年以前26 年平均每年增长3.2%的3.2倍。在粮食产量和人均纯收入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78年以来粮食总产量连年增产,1996年,我国农业战胜教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生产继1995年获得大丰收后,在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达49000万吨。今天,我们的农民正在摆脱贫穷,走向富裕。
目前,农村改革还在向纵深发展,农村经济开始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
1. 3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一大创举,那么,创办乡镇企业则是农民的又一伟大创举,是对改革的又一伟大贡献。到1987年,乡镇企业个数从1978年的152万个发展的1750万个,增加10倍还多,从业人员数也从1978 1的2826万人猛增到8815万人。产值达到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1.4%。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到1997年乡镇企业产值已占到全国工业产值的一半。这是中国农村经济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中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
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门路,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为国家财政收入做出了重大贡献,吸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村的城镇化。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1我国原有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借农村改革成功的东风,我国又马不停蹄继续推进改革步伐,吹响了以城市为重点,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
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在建国初期建立起来的。是一种"集权型"的经济体制。当时之所以形成这样一种体制模式是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客观原因联系着的。这种体制模式下的管理体制和当时感生产力水平及经济发展要求基本上是相符的。因而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的经济发展比较顺利。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0。9%,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8。9%。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程度不断提高,国营经济的范围不断扩大,经济体制也越来越向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为主的方向发展。随着集中程度的提高,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越来越突出。1956年和1957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适时地提出了要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调动中央、地方、企业等几个方面的积极性等许多指导意义的思想。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国的经济体制就在不断的变动、改革和探索之中。
1958年开始"放权",中心是扩大地方权益。这次"放权"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但由于当时受"左"的思想干扰,放权后,经济发展失去控制,结果造成国民经济的严重比例失调。1960年至1963年,中央重新"集权",经济体制基本上恢复到原来的做法。这种集中的管理体制,对克服当时经济上严重苦难起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好转,管理权限过分集中的弊病又显得越来越突出了。1964年开始又陆续"放权",至1970年,大部分中央直属企业已下放给省、市、自治区管理。
回顾过去30多年的历史,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总是在集权与放权的关系上兜圈子,在条条和块块的矛盾中找出路,始终没能解决实质问题,没能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正确决策,并提出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又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这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以利于更好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我国35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除了历史的、政治的、思想的原因之外,就经济方面来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僵化"不断表明了我们改革的必要性,也道出了我们改革的紧迫性。
2.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我们这次改革的基本任务。"
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同时,由于自然经济的传统束缚,商品经济又不很发达。这是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模式的出发点。因此,我们的目标模式应该是:首先要克服自然经济化,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换。过去,我们按照传统观念,认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和商品经济对立的、互相排斥的。长期来,一直用产品经济的思想指导经济,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弊病,如单纯用行政管理方式、全民所有制企业不讲经济核算与经济效益、财政统收统支,吃"大锅饭"等等。要克服这些弊端就必须重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
我国全民所有制经济已经构成国民经济的主题。那么,搞活企业,把企业推向市场正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原有全民所有制经济长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内部结构上,一是其关系包揽的范围太窄,把一些不应该实行全民所有制的企业也办成了全民所有制企业;二是"纯度"太高,即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诸关系方面,不允许其他成分。在经营管理方式上,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合一,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以致企业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因此,必须对传统的国家所有制进行改革。
为了进一步搞活企业,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我国首先进行了以税代利的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到实行利改税,使企业在搞活上有了一个新的飞跃。实行利改税后,企业外有压力,内有动力,生产发展,利润增长。这样,既可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又可以使企业从新增利润中取得较多的利益。
3.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和党的十四大
3.1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震动全国
正是在"左"倾思潮四处泛滥,人们心头充满了疑云的关键时刻,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以88岁的高龄,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旗帜鲜明地反击了"左"倾思潮,批驳了假扮成马克思主义的"左"的谬论。
邓小平针对一段时间以来姓"社"姓"资"横加干扰,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的现状,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分之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结合创办特区的实践,进一步指出:"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从深圳的情况来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以深刻的智慧和巨大的理论勇气,冲破禁区,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少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从而解决了困惑中国多年的难题,给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了新的目标模式。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内容及其丰富和深刻,谈话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因而是继真理标准大讨论之后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精辟论述;关于中国有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新概括;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等等。这些都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作出的新回答,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在理论上的巨大突破。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党的十四大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做好了理论准备,对开好党的十四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 2党的十四报告
党的十四报告实现了令人振奋的新突破,在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冲破了传统观念和"左"的碍,开辟了思想解放的新局面,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新发展,
党的十四报告的最大成果,就是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九个方面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在这个基础上,十四大报告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提法,提出了用这个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十四大报告还评价了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地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五年之后,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称之为"邓小平理论",表明了这个理论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更加深入人心。
4.政治体制改革方面
4.1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邓小平从长远的总目标和近期的具体目标这两个层次提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政治体制改革近期的具体目标是:要增强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在政治上创造更切实的民主。
4.1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关系。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好,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所以,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特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经验
纵观我国改革实践,我国改革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相同一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一个最基本、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把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统一起来,统一到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中,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改革是立国之本,开放是强国之路,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就缺乏应有的活力,社会生产力就得不到真正的解放,
四项基本原则乃是立国之本,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改革就会迷失方向,社会主义性质就会改变。所以,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发挥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
2. 全面改革,重点推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深入而全面的改革,而不是局部的改革。这场改革包括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流域的改革。
改革与建设是一致的,改革是为了建设,全面改革是为了全面建设。也就是说,我国的改革最终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我国的改革必须全面展开。但根据我国现实,又要分主次,按轻重缓急来改革。那么,改革的重点应该首先放在经济体制的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为龙头,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而其他领域的改革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重点的选择,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实践已证明了这种选择是完全正确的,这一重点的选择,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实践已证明了这种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能为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提供一个牢固的经济基础,创造一个良好的改革环境,从而能记得极大地推动其他领域的全面改革。
3. 积极、谨慎、稳步地改革
我国的改革贯彻,实际上是个积极、谨慎、稳步、渐进性的改革过程。从思想认识到实践,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全面改革,无不体现着这一思想,说明这一问题。
我国社会和改革的复杂性、艰难性、急迫性,决定了我们的改革只能是积极、谨慎、稳步、渐进地举行。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权利与社会物质利益的再分配,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从而影响改革,乃至于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那样:改革需要审慎从事,否则会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在改革实践中,我国正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先农村,后城市,先农业后工业,先经济体制,后政治体制和其他领域的改革的新路子。既重视了改革的步子和力度,又考虑到了改革的条件,社会的承受力和社会的稳定。开辟了今天这样的改革大好局面。

上一           下一节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