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改革的重要内容 (上)

   一.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是中国加快生产发展的两翼,是构建中国现代化大厦的基石。邓小平指出:"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
1.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
1. 1对外开放是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其主要标志是:社会分工与协作关系不断扩大和深化。当这种社会分工与协作关系越出了国家的界限,就形成了它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生产社会化日益发展成为生产的国际化。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这一趋势,必然实现对外开放。
1. 2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早在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已指出,由于资本主义开拓了世界市场,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已被各民族的各方面互相往来所代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已成为世界性的了。今天,世界经济的发展已使各国之间的生产和消费的联系更加密切。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利用这种国际经济联系来发展自己的经济,从而形成了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体系。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一员,也只有在参与国际经济生活中才能使自己得到更快的发展。因此,对外开放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1. 3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的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断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金。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纵观中外历史和现实,邓小平深刻指出:在对外开放问题上,"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以后清朝康乾时代,不能说是开放。""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因此,把对外开放确定为长期的基本国策,不仅完全符合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而且也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这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生产力长期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2.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2.1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提出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时说:"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同年8月,邓小平在听取吉林省委常委工作汇报时强调: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行;同年10月,邓小平在访问日本时,向日本各界多次讲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同年11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的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贯穿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不仅提出了对外开放的任务,而且提出了对外开放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2.2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正式确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的上述讲话为指导,作出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重大决策,会议提出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积极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至此,对外开放正式确定为我国实现新时期总任务的根本方针和根本措施。在1984 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正式把对外开放定为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随后,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在南巡讲话、在党的十四大以后,反复论述对外开放思想和对外开放的政策以及对外开放的重要性等。
3.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3. 1这一政策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的结果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如果闭关锁国,就会导致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我国明清中后期经济发展缓慢乃至被列强欺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锁国。凡是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历史时期,不论是过去,还是今天,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就发展得比较快;反之,相反。
3.2这一政策又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要想不落后与时代潮流,就必须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和合作,跻身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行列之中。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需要壮大发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历史使命,这就必须与世界经济接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3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对外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的证明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显示了起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步实现的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是其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4. 实行对外开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4.1 实行对外开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第一,实行对外开放,可以利用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获得比较利益;第二,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第三、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按国际市场惯例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2加速对外开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加速对外开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一、实行对外开放,可以积极合理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为我所用,缓解和弥补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加快经济发展;第二、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可以取长补短,节约社会劳动,充分发挥我国的优势,提高资源和资金的利用率;第三、实行对外开放,可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利用后发优势,在较高的技术基础上起步,尽快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差距;第四、实行和扩大对外开放,通过国际市场的转换机制,可以加速我国从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化经济的转变,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同志的建立与发展。
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邓小平对当代世界经济形势、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是他对外开放理论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1. 1封闭只能导致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中国的百年近代史,是一部被列强侵略、宰割、压迫和剥削的惨痛历史。我国落后挨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行封闭政策,闭关自守使中国耽误了二三百年的时间,"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现封锁、遏制的政策,使得我国无法同这些国家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不过,我国曾在50年代至60年代,同当时以前苏联为首的其他各社会主义国家有过一定的交往,在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中,也还能够相互援助、相互支持。从70年代起,虽然我国政府开始同美国等国政府对话,与日本工业国逐步实行了国家关系的正常化,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第三世界国家实现了一些援助,开展了一些交流。但总体上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仍基本上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中。
就在中国实行这种自我封闭政策的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来世界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我国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经历了30 年的封闭后,打开国门看世界时,我们不能不我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科技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而感叹。冷静反思得出:"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
1. 2任何民族都要学习别国长处,都不能在孤立状态下发展
当今世界各国,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把本国经济同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联系起来。这是因为,世界各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不同,自然资源的分布也各不一样,国际资本的流向不平衡。所以,各国必须在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通过国际间的经济技术来弥补自己的劣势,推动本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和联邦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很快,这与他们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有着直接的关系。就连美国那样经济高度发达国家,也要从外国输入大量的商品、资本、人才、劳动力和科学技术成果。那么,作为发展中的中国就更需要对外开放。
自8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发展问题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核心问题"。这些新的历史条件为当代中国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我们必须抓住机会,发展自己。
2.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1中国历史经验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不仅从"世界角度"来考察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同时也从"中国角度"来思考,并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回顾中国历史不难发现:凡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开展积极友好的交流,不注重吸取别国先进成果的时期,中国发展就缓慢就停滞。可以说,直到14、15世纪中叶,中国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都还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前列。可再往后,中国的发展就日渐缓慢,逐渐落后到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后面。这当然首先是封建时代末期中国的生产方式所致,但实行封闭的对外政策不能不说是导致中国近代以来发展停滞的重要原因。
邓小平在总结我国这段历史时说:"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的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的闭关自守。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
邓小平指出:我们"总结了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出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的这一论述概括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2.2国际经验同样证明中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国际经验也同样证明,一个国家要发展,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任何一个国家,无论起人民多么优秀、多么勤劳智慧,起资源多么丰富,若不是对外开放,仍然不能使自己的国家得到很快的发展。比如有些发展中国家,在一个时期中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经济增长就迅速,科技水平提高就加快,综合国力就得到加强;而一旦因种种内忧外患放弃了对外开放政策,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就会降下来,甚至导致国家的分裂、战乱,人民陷入贫困境地。
我国虽说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可是,从自然资源上说,实际是国土面积虽大,但可耕地并不多,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从人力资源这个角度来看,虽说人口众多,但在经济发展中能起关键作用的高素质人才却又很缺乏。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要想使一国的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就必须使国民经济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各行各业保持动态的平衡。要做到这一点,除了靠利用国内的资源和市场来保持结构的平衡和优化外,还必须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中,在国际市场上同其他国家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吸收和引进我国发展急需要或紧缺的资源、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来加快经济发展。
3. 对外开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3.1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是邓小平的一贯主张。
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有许多东西是没有阶级性的,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资本主义是最先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社会制度,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是最先实现新的科技革命,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国家,因此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首先产生与资本主义国家。但它的适用范围并不局限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插入8,)
我国由于起点低、基础差、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不长,在经济、科技等各方面都还比较落后。而当今世界竞争的焦点又是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和科技实力的较量。所以,我们必须大胆借鉴,吸收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创造出来的先进成果,并结合新的实践进行新的创造,为我所用。只有把世界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作为发展的起点,才能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才能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知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3.2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辨证统一关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提出来的,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一贯倡导的基本原则。邓小平认为:"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似的方针。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这就深刻揭示了实行对外开放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首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拥有十二亿以上的人口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巨大的潜力。我国的社会经济性质和具体国情,决定了经济建设的立足点必须坚定不移地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不应该也不可能依靠其他国家的力量来完成,而必须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主要依靠本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努力奋斗。
其次,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为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必须利用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必须学习和吸收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和好的经验。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如果不对外开放,搞闭关自守,是发展不起来的,只能继续落后。
再次,必须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关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
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发展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又能进一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放在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上,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对外开放。

上一           下一节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