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改革的主要内容(下)

   一、 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
1.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
对于对外开放,在其内容上,邓小平一贯倡导对外开放要多方面、宽领域。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1. 1吸收和借鉴生产和经营中的科学技术成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科学技术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只有引进包括科技成果、技术专利、关键设备和人才,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对外开放的目的。
自开放以来。我国先进技术成果的引进工作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了。从1979年到1988年,通过各种方式共引进各类技术1.8万多项有力地促进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因此,先进技术成果的引进意义深远
1.2大胆吸收和利用外资,创造合理优越的投资环境
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提出了要引进资金,加速我国的经济发展,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思想框框,开阔了我们的思路。
1979年初,邓小平在会见荣毅仁等五位原工商届著名人士时,提出要利用外资和技术,争取海外同胞、华侨、华裔直接投资办工厂。在邓小平的亲自关心过问之下,荣毅仁出面组建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为当代中国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外资的一个窗口和渠道。
为了给外资创造合理的优越的投资环境,全国人大、国务院就改善投资环境、吸收外商投资方面作出了一些有关外商投资的法规。截止1991年末,三资企业" 在我国注册登记已达到37215家,注册资金460亿美元。到1997年上半年,国家批准设立的外资企业已达29万家。
1. 3引进国外人才,利用国外智力
根据邓小平的建议,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有关引进人才、智力的决定,并专门成立了智力引进办公室。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人才智力引进的形式越来越多,方法越来越灵活。
据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统计,中国1986年邀请各位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专家1600多人,1987年达2000多人。目前在中国的各类外籍专家以超过55万人。
1. 4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管理方式与方法,本身并不存在姓"社""资的问题,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在改革实践中,我国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了一些有效方法。如股份制、代理制、全面质量管理、价值工程、厂长目标管理等方法,使企业向现代化管理迈进了一大步。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开始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由传统管理型向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转变。
2. 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2.1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一切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都是提高对外贸易的形式实现的。邓小平指出:"现在中国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例很小。如果我们能够实现翻两番,对外贸易额就会增加许多,中国同外国的经济关系就发展起来了,市场也发展了"。从外贸理论上讲,出口是关键,进口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口创汇的能力。因此,邓小平反复强调扩大出口,指明了要进口,就要多出口点东西。要出口工业产品,也出口传统工艺美术品,增强创汇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引进必要的技术设备和原材料,才能实现国际贸易收支平衡。
为此,我们既要多研究国际市场,调整和改善进出口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强进出口的国际竞争能力。同时,要对外贸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为发展对外贸易创造一个较好的环境。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97年全国对外贸易额达到3251亿美元,一举跃居世界贸易大国之列,居第十位。到了1988年,我国一举由第十位上升为世界第二位。
2.2对外资金交流,积极利用国外资金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要参与对外资金交流,积极利用国外资金。从实际情况来看,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着一个资金短缺的问题。我国也不例外,资金也是相对不足。根据我国现有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情况,单靠我国自己内部资金积累是远远不够的,是会延缓经济发展速度的。因此,积极利用国外资金,向外投资和拓展国际市场,就显得十分必要。邓小平指出:"我们欢迎外资,也欢迎外国先进技术,管理也是一门技术,""吸收外国资金肯定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今天看来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补充。"所以,邓小平强调:在利用国外资金方面,我们的眼光要远大,胸怀要宽广,允许人家赚钱,这从长远看对我们是有好处的。
同时,在利用国外资金上,无论是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的,还是华侨和港澳台的,都可以加以利用。在邓小平的思想指导下,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利用外资的国家。而且,我国也由过去的单纯利用外资,到现在已发展为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同时并举的质的转变。
2.3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
对外技术交流,包括引进技术和技术出口。引进先进技术,是科学技术的特性所决定的,也是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第一,科学技术是人类在长期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活动中创造的共同财富,本身没有阶级、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各国都可以采用。第二,各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不平衡,有先进,有落后,有快有慢,各有优劣。彼此相互交流,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第三,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相对落后,尤其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是一个经济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当然,在引进技术和设备时,我们一定要坚持和遵循以下原则:从实际出发,积极慎重的原则;先进和效益的原则;引进与创新结合的原则;统筹安排、形式多样、市场多元化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引进技术的作用,达到引进技术的目的。
2.4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
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可以增加就业,缓解劳动就业压力,并为国家赚取更多的外汇;可以直接或间接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带动我国商品和技术等出口,换取更多的外汇;可以提高我国声誉,为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我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大和深化的发展过程。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办经济特区,以后又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沿海地区,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90年代初中央又作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战略决策,并提出积极发展沿边、沿江及内陆省区的对外开放,以及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地带的开发开放,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1.1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所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即我们的对外开放不仅是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而且也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不仅对发达国家开放,而且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邓小平指出:"对外开放,我们还有一些人没有弄清楚,以为只是对西方开放,其实我们是三个方面的开放。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这里有许多文章可以?quot;。在邓小平的倡导下,我国很快就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1.2多层次的对外开放
所谓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沿边开放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插入9,见《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第三卷 第2003页图片)不仅中央一级经济部门实行对外开放,而且地方也在实行对外开放。
1.3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所谓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就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多领域。我国除了吸收外国资金、技术、设备和不断增长的经贸往来外,还在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等多领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这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使得我们能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这学习到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先进经验、当代国际惯例等东西,使得我们总体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发展态势有了很大的提高。
2.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2.1全方位中有重点
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是对所有国家开放,但又是有重点的,重点是西方国家。为什么有确立这样的重点?这是因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任务异常艰巨:首先是实施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这一发展战略,而要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必须进行重大改革;其次是中国今后发展的三个重大环节的完成。我国底自薄,起点低,搞现代化建设缺乏资金、人才和经验。对外开放,我们可以从外国吸取资金,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几设备,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这些条件恰好是西方发达国家所具备而其他国家所缺乏的。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在引进技术方面、在引进人才方面、在利用外资方面主要是从西方国家引进。因为越是发达国家,开放程度就越高,也就越有利于中国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实践证明:中国对外开放重点的选择是正确的。
2.2多层次中有先后
中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城市再到广大内地这样一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在这个格局中,邓小平尤为关注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强调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这要先行一步。实践表明经济特区起到了样板的作用,起到了窗口的作用,特区的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带动了全国各地的开放步伐。(插入10,见《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第三卷 第1991页图片,并带邓小平题词和下面三排字。)
2.3宽领域中有选择
对外开放不仅是经济方面的开放,而且是多方面的开放。但是,多方面的开放并不表示来着不拒,良莠不分,全盘吸纳,而是有比较、有选择的开放。
2.4灵活中有原则
对外开放既讲灵活性又将原则性。1990年12月,邓小平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讲过一句很有代表性的话:"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
"谁也不得罪",讲的是对外开放的灵活性。邓小平提出我们的对外交往要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最高行为,中国不拒绝同任何人打交道、做生意,只要不损害国家利益,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来发展自己。
"我们谁也不怕",讲的是对外开放的原则性。原则有三条:一是对外开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二是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三是对外开放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
3.对外开放的布局
中国幅员辽阔,东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沿海和内陆在自然地理、人文、经济等方面差异甚大,对外开放不可能一下子在全国推进,必然有先有后。我国在对外开放之初就酝酿了一个从沿海到内陆,由点到线到面多层次逐步推进的设想。
3.1经济特区
我国从1979年开始,参照世界上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的一般做法和经验,先后设立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和海南等五个经济特区。总面积达34713平方公里,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插入11,见《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 第三卷 第2018页图片,并带下面的字。或录象带⑩,特区风景镜头。)
我国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也不同于现在的香港、澳门和将来的台湾实施的特别行政区,而只是在经济发展上实行特殊政策的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特”字表现在四个自主上:所有制结构以"三资企业"为主;发展资金以外资为主;特区企业产品以外销为主;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主。
经济特区的作用表现为四个"窗口"作用:即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和对外政策的窗口。前三个窗口是从国内向外看,通过这三个窗口,可以了解并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最新的科学知识和信息。后一个窗口则是从外向内看,通过特区了解我国的对外政策。
3.2沿海开放带
在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在这些港口城市设立了经济建设开发区,给予经济特区的一些优惠政策。
1985年,又决定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江三角区(厦门、漳州、泉州)。1988年,又将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以及津、沪、江、浙、桂等省区的一些县市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至此,我国东部由北向南有41个省辖市、218个县(市)连成一片。成为近万里的一大片狭长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
3.3沿江、沿边以及内陆省、区的对外开放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讲话发表之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子加大了。以上海为龙头,开始了沿长江、沿边疆地区的"两沿"开放,以及内陆省会城市的全方位的开放。这些地区的开放,不仅有利于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

上一           下一节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