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
第三节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一、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关系
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12个重大关系。这12个重大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来说是最重要的、最有决定性意义的12对矛盾。其中,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又是全部矛盾关系中首要的基本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关系。
1.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全部矛盾关系中首要的基本关系
1. 1改革作为全局所包括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
改革作为一个全局,包括了一系列矛盾关系。其中,带全局性的重大关系有五个:一是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二是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三是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四是扩大对外开放与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五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在这五大矛盾关系中,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又是制约改革全局的首要的基本的关系。
1. 2发展作为全局所包括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
发展作为一个全局,包括了一系列矛盾关系,其中,带全局性的重大关系有四个:一是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二是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三是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四是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在这四大关系中,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又是制约发展全局的首要的基本关系。
1. 3作为全局所包括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
稳定作为一个全局,也包括了一系列矛盾关系,其中,带全局性的重大关系有二个:一是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综上所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囊括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所有重大关系,涵盖了社会总体、生产率、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各个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中三枚关键的棋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全局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总揽全局,精心谋划,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坚决贯彻党中央确定?quot;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改革、发展和稳定
中国要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高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的生活,必须进行改革,必须发展,必须稳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2.1改革是动力,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正确、有效的途径
在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建设要实现两个带有全局性的根本转变,解决好涉及长远性、全局性的两大课题,即;一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
有关改革问题,依据《邓小平文选》,可以将其归纳为三大方面:
第一,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邓小平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quot;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要发展生产力,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我国的综合国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
第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种改革是对旧的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邓小平认为:中国必须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压倒一切的最艰巨的任务。
第三,改革是发展的手段。邓小平指出:"改革和发展是手段,目标是分三步走发展我们的经济。"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其途径和手段只能是改革和开放,我国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除主导方面是相适应的外,但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另一面。要解决这个不相适应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发展前进,而解决的办法就上改革。
2.2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
发展是目的。"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贫穷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有关发展问题,按照邓小平的观点:一是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发展;二是中国在世界舞台和国际事务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也要看我们自己的发展情况。我国是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大国,理应对世界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然而在1949年以前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不仅没有发挥一个大国应有的作用和享受应有的尊严,反而被视为"东亚病夫",尝尽了"落后挨打的"滋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因此,我们在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充分显示出发展起来的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
实践证明:只有发展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发挥出来;只有发展了,我国才能尽快摆脱落后,进入世界现代化强国之列;也只有发展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更加稳定,社会主义改革才能顺利进行。依次,在发展问题上,应牢牢把握机会,抓住机遇,争取经济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甚至隔几年上几个台阶。
2.3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稳定是前提。是发展的条件,是改革的保证。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是句空话。所谓稳定的社会环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政局要稳定;二是现行政策不变。政局稳定和现行政策不变相结合,就是稳定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就是政局稳定。"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离开国家的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和开放。"
邓小平十分重视"稳定",并把稳定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认为:要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国际上的和平环境,另一个是国内的安定团结的政治稳定局面。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座谈会上,向全国人民提出,大力稳定社会秩序,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保证安定团结的要求。
1989年发生的北京政治风波,在邓小平看来,这场风波迟早会到来的,这也不是件坏事……。北京政治风波,邓小平把"稳定"、"团结"看作全党全国的头等大事。他告诫我们,"压倒一切的是稳定,""稳定压倒一切"。中国必须稳定,不稳定将一事无成。"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中国要发展起来,要实现四化,政治局面不稳定,没有纪律,没有秩序,什么事情都搞不成功。"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维护政治稳定;坚持以"四化"为核心的党的组织路线,确保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以保持政局稳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以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坚持从严治党,坚决惩治腐败,密切党和政府同群众的联系,保持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以奠定整个稳定的基础,保证社会全面稳定的局面能得以连续、持久地保持下去。
二、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1.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邓小平辨证地阐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对
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重大问题的深刻透视和本质的认识,向人们提出了改革、发展、稳定是新的历史时期的主题。要正确认识这一主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1. 1发展与改革、稳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统一
第一,发展与改革的统一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也是发展生产力。只有改革,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改革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
改革的深化和完善是在发展过程中实现的,两者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是辨证的统一。邓小平指出:"在改革过程中,保持生产有较好的发展,我们深化改革的风险就小得多。其一,发展能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强改革的承受能力,减少改革的风险,有利于检验改革,有利于推进改革。如果发展不顺利、不健康,尤其是发展速度太快,形成"过热",反而又会影响改革;其二,改革是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改革是为了促进发展。不改革社会就不能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就不能实现。改革的意义,是为了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实行改革和开放的政策。"但是,改革也要适度,无原则的改革、无序的改革同样会影响发展,甚至阻碍或破坏发展。
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所以,一定要注意掌握发展与改革的统一,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这就是把加快发展的立足点放在深化改革上,以改革促发展。
第二,发展与稳定的统一
发展与稳定是事物运动的两种不可分离的状态。由于发展具有前进和上升的本质特征,因而它是事物生存和运动的基础在人类社会中,只有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才可能有社会稳定,国家强盛。反之,社会动荡不安,国家陷入困境。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条件。邓小平在强调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稳定的作用,并把稳定作为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他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中国不能再折腾,不能再动荡。一切从大局出发,中国发展的条件,关键是要政局稳定。"
稳定,是社会上一种相对平衡、均衡协调的运动状态。稳定是指政治稳定、经济稳定、人的稳定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稳定是发展的基本条件,其中政治稳定是前提。"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改革和发展,改革和发展是造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物质基。
当然,稳定又不是死水一潭,表示停滞不前,不是缺乏生机、缺乏活力、死气沉沉那样一种社会政治局面。真正稳定的社会局面,应该是毛泽东所说的"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而要造成这样一种政治局面,就必须通过改革,使各种社会关系相互协调,做到各种关系、各种要素、各种成分的最佳结合。
1.2全面正确把握发展、改革、稳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展也好,改革也好,稳定也好,在矛盾统一体中,它们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只是这些地位和作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前进变化而变化的。
邓小平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形势,对发展、改革、稳定的地位和作用都分别用了"压倒一切"这个分量极重的定语。这表明发展、改革、稳定是社会统一体里各自的重要地位及其转化过程。邓小平分别在三段时期的谈话中,对发展、改革、稳定三者各自的地位和重要性,都分别用了 "压倒一切"字眼。这也是他评价三者作用最有代表性论证。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正确理解邓小平的"压倒一切"的论述:
第一,为强调改革的重要性而使用"压倒一切",也就是在特定时期、特定情况下,针对某一方面问题的重要性而作出的强调。比如1985年6月讲改革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当时中央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刚刚8个月。《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经济体制改革要加大力度,但对出于改革初期的中国群众而言,心理承受能力很弱。在1985年底又多发了一些钞票,物价上涨幅度较大,有些人便对改革产生了怀疑,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对坚持改革的必要性,作了特别的强调用了"压倒一切"的提法。
第二,针对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强调发展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如1987年6月,为使全党都树立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信念,坚定不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特别强调了发展生产力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第三,针对动乱,对不同社会状态比较下而强调"压倒一切"。如1989年10月,针对"北京风波",针对学生上街示威游行,强调了稳定压倒一切。
1.3必须高度重视"稳定"的特殊作用
邓小平关于发展、改革、稳定三者的关系中稳定的条件作用、保证作用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抓住稳定的关键。邓小平认为,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是直接为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服务的。然而,稳定又不是消极的,因而决不能为求稳定而放弃改革和发展,应该是在改革中求稳定,在发展中求稳定,为此,我们必须抓住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
第二.要自觉维护"稳定"的政治局面。中国几十年的折腾,使国家和人民遭受巨大的物质、精神损失是无法弥补的,迎来今天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前车之鉴,总结经验,全党全国人民都应该以稳定为重,自觉维护这个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适用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长期的基本方针,这是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充分体现了党?quot;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在贯彻这个方针中,重要的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经济社会能够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
2.1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第一,要善于统观全局,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中三枚关键的棋子。为此,要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第二,正确认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统一性。对于三者,不应该把他们割裂开来,防止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但在实际工作安排上,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条件和环境,可以有所则重。
第三,在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中,尤其要高度重视稳定作为前提条件的关键作用。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各方面的矛盾都比较突出,但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尤其要高度重视稳定作为前提条件的关键作用。
2.2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的意义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是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成败的关键。
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可以使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坚持前进的方向,减少失误,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第三,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辨证思维;有助于树立全局观念;有助于确立战略眼光;有助于提高领导艺术,增强人们在工作中分析事物、把握规律的能力。

上一           下一节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