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基础工业是制造基本生产资料的工业,主要包括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工业和以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原料为重点的原材料工业。它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技术装备情况,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自产业革命200年来的世界经济史表明,在工业化进程中,虽然个别时期生活资料的增长速度快于生产资料的增长,但总的发展趋势,仍然是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这是一条规律。基础设施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生产、流通提供共同条件的设施,包括为生产、流通直接提供条件的部分如道路、机场、港口、水电油气管线、通信线路、等。由于基础设施是生产、流通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故在经济发展中应处于优先发展地位。目前,我国基础工业、基础设施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必须采取措施加快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主要措施是:(1)改革不合理的价格体制,理顺工业品内部的比价关系。进一步放开基础工业产品的价格,扩大其由市场定价的范围,对部分由国家控制的基础工业产品的价格。其价格制定也要遵循市场规律,以解决能源、原材料价格偏低的问题。(2)理顺国家和地方的利益关系。运用分税制,稳定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削弱条块分割,完善市场体系,优化经济结构。 |
传统产业是指具有悠久历史的产业,如煤炭工业、电力工业、纺织工业、钢铁工业等。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的基础。 |
![]() |
![]() |
![]() |
![]() |
![]() |
![]() |
![]() |
4.怎样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
读《邓小平文选》3卷、十四届五中全会报告。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及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加深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原则、重点的理解。 |
通过学习,了解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掌握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原则、重点,在认清我国产业结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掌握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原因以及怎样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
资料索引: |
10答:基础工业是制造基本生产资料的工业,主要包括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工业和以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原料为重点的原材料工业。它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技术装备情况,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基础设施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生产、流通提供共同条件的设施,包括为生产、流通直接提供条件的部分如道路、机场、港口、水电油气管线、通信线路、等。由于基础设施是生产、流通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故在经济发展中应处于优先发展地位。 |
9答:我国已经建成比较完整、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体系。但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基础设施、基础工业薄弱。我国近年的工业结构高加工化是建立在薄弱的基础上,加工工业发展趋势居高不下,基础产业难以承担供给。加工工业超前发展,水平底、规模大、布点多的加工工业以每年30%的速度急剧扩张,造成了与交通、能源、原材料产业之间的尖锐矛盾。 |
8答:其主要措施是:(1)改革不合理的价格体制,理顺工业品内部的比价关系。进一步放开基础工业产品的价格,扩大其由市场定价的范围,对部分由国家控制的基础工业产品的价格。其价格制定也要遵循市场规律,以解决能源、原材料价格偏低的问题。(2)理顺国家和地方的利益关系。运用分税制,稳定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削弱条块分割,完善市场体系,优化经济结构。 |
7答:必须压缩高能耗、高消耗、低水平、低效益和重复生产的一般加工工业,淘汰"夕阳"产业与高污染工业。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振兴机械、石化、建筑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6答:一是发展投资少、见效快、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的行业,如商业、物质业、金融业、保险业、旅游业、房地产业、饮食业和文化卫生业等。二是发展与科技进步有关的行业。主要是咨询业、信息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三是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主要是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行业,为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的行业。四是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和公用事业等。 |
5答:(1)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民收入增加。 (2)加强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和重要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基础工业。 (3)加大调整、改造加工工业的力度,提高它们的素质。 (4)努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的比重。 |
4答: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这是结构调整的目的,也是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优化的标准。二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这是当今世界产业结构重组的基本趋势和显著特点,也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途径。 |
3答:(1)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的一个关键环节。 (2)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条件。 (3)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全面完成"三步走"战略任务的一个根本措施。 |
2答:这是根据产业演进序列对产业进行的分类,它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三次产业,并考察其结构和趋势,是从本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现在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已在西方各国和发展中国家普及,被作为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和进行国际比较的依据。第一产业。第一产业的属性是产品取之于自然,我国规定第一产业是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业等。第二产业是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按照我国的规定,第二产业指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煤气等)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门。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涉及的范围广,归纳起来大体有两大部门: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
1答:产业结构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分化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细化,各个部门行业之间形成了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物质和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只有保持质的适合性、量的比例性和合理的序列,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好的经济效益。这种具有一定质量、一定数量和一定序列的产业部门的组合,就叫做产业结构。 |
1.产业结构的涵义是什么?
答案
2.什么是三次产业分类法?
答案
3.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意义有哪些?
答案
4.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原则什么?
答案
5.当前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什么?
答案
6.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是什么?
答案
7.如何加大调整、改造加工工业的力度,提高它们的素质?
答案
8.怎样加强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答案
9.我国工业素质不高的表现是什么??
答案
10.什么是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
答案
返 回
产业这一概念,是伴随经济发展的历史而不断变化的。在私有制产生之初,它是指财产的意思,如地产、房产、家产等。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中晚期阶段,产业是指农业和手工业。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产业泛指农业、手工业、纺织、机械、煤炭、冶金、电力、建筑、交通等各生产行业。到了当代,人们又进一步把租赁、金融、保险、广告、仓储、信息等各种劳务业列为产业。故产业是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的总称。 |
产业结构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分化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细化,各个部门行业之间形成了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物质和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只有保持质的适合性、量的比例性和合理的序列,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好的经济效益。这种具有一定质量、一定数量和一定序列的产业部门的组合,就叫做产业结构。研究产业结构一般用两类指标:一类是用各产业就业人数及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比例、各产业的资金额及在总资金额中所占比例等来说明产业结构,此类指标反映资源配置在各产业间的分布。另一类是用各产业所创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来说明情况。此类指标反映各产业间经营成果。 |
非物质生产领域和物质生产领域物质生产领域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包括饮食业、物质供销业)等部门。非物质生产领域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卫生、金融、保险、咨询等部门。 |
两大部类分类法。马克思在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时,根据社会产品的最终用途将其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关,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此种划分法,是对产业结构所做的最抽象划分,它有利于揭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最基本的比例关系和一般规律。对于实现社会总厂品价值形式和实物形式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
三次产业分类法。这是根据产业演进序列对产业进行的分类,它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三次产业,并考察其结构和趋势,是从本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现在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已在西方各国和发展中国家普及,被作为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和进行国际比较的依据。 第一产业。第一产业的属性是产品取之于自然,我国规定第一产业是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业等。第二产业是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按照我国的规定,第二产业指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煤气等)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门。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涉及的范围广,归纳起来大体有两大部门: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这两大部门又具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质供销业和仓储业;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四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军队和警察等。三次产业结构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状况:在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比重最大,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比重最小;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比重逐步提高,并超过第一产业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比重上升最快,并先后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 |
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现代化两层内容。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保持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状态。实质是产业间的协调及各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产业结构现代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低度水准向高度水准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进程。它是产业结构的质变。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现代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如果产业结构长期失衡就不会有产业结构的现代化。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是从一种合理化状态上升到更高层次合理化状态的过程。 |
农业基础薄弱。80年代我国农业在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潜在的问题不少。农业生产的基础相当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生产和整个农村的现代化在一些地方刚刚起步,许多地方还未起步,少数地区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完全解决。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农业的制约。 |
工业素质不高。我国已经建成比较完整、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体系。但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基础设施、基础工业薄弱。我国近年的工业结构高加工化是建立在薄弱的基础上,加工工业发展趋势居高不下,基础产业难以承担供给。加工工业超前发展,水平底、规模大、布点多的加工工业以每年30%的速度急剧扩张,造成了与交通、能源、原材料产业之间的尖锐矛盾。 |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建国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不能适应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状况有了改变。第三产业发展较快。进入90年代,我国第三产业快速发展。199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7%。但我国第三产业还不发达,不能适应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要求,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表现是:流通部门发展水平底,金融信用体系不发达,文教卫生部门的水平底,信息、旅游事业落后,市场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因而直接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与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增长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
1. (选择题)被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三次产业分类法是: (B)
A. 两大部类分类法
B. 三次产业分类法
C. 标准产业分类法
D. 生产要素密集度分类法
2. 下列部门中,属于第二产业的是: (C)
A. 农业B.饮食业C.轻工业D.金融业
3.按照三次产业分类,第一产业是: (D)
A.建筑业 B. 工业 C. 商业 D.农业
4。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是: (ABCD)
A.发展投资少、见效快、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的行业
B.发展与科技进步有关的行业。主要是咨询业、信息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
C.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主要是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行业,为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的行业
D。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
5.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原则是什么?
答: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这是结构调整的目的,也是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优化的标准。二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这是当今世界产业结构重组的基本趋势和显著特点,也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途径。
6.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有哪些?
答:(1)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民收入增加。(2)加强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和重要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基础工业。(3)加大调整、改造加工工业的力度,提高它们的素质。(4)努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的比重。
7.为什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答:建国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不能适应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状况有了改变。第三产业发展较快。进入90年代,我国第三产业快速发展。199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7%。但我国第三产业还不发达,不能适应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要求,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表现是:流通部门发展水平底,金融信用体系不发达,文教卫生部门的水平底,信息、旅游事业落后,市场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因而直接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与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增长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故应努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的比重。
退 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