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第二单元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一. 产业、产业结构的涵义、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分类

1.1产业是指社会分工中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社会经济职能上具有特殊性的同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集合。
1.2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赖以构成的各种产业及其比重和相互关系,也就是指产业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它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1.3产业结构的特点:
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上。其形成要取决于客观条件,其变化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性。因此,产业结构的建立与调整,必须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
整体性。产业结构是由许多产业组成的有机整体。各个产业有其独立存在的形式和功能,但当各个产业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时,会产生整体效益,即结构效益。结构效益要求产业之间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否则,会出现产业结构失衡。故规划产业结构要主意发挥其整体效益。
层次性。产业结构是一个纵横交错、多层次的复杂结构。它既包含国民经济活动的不同层次,也有着发展演进的不同层次。对不同层次的结构进行重点研究和综合研究,有利于产业结构的整体协调和优化。
运动性。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是按照一定层次循序渐进的,而不是跳跃式的。故在规划产业结构时,要认真分析产业结构的进程,正确把握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1.4产业结构的分类。
(1)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的产业结构。两大领域分类是把国民经济各部门分为非物质生产领域和物质生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即将社会产业分为生产资料产业和消费资料产业。
(2)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的劳动对象直接是自然界。第二产业的劳动对象是经过人类加工的产品。第三产业是指服务业。此次产业分类法被国际上广泛使用。
(3)标准产业分类的产业结构。为便于国民经济统计,统一世界各国产业分类,联合国颁布过《全部经济活动的国家标准产业分类索引》,把整个经济活动分为10大项,下面又分为中项、小项、细项共四级。由于标准产业分类具有完整性和广泛适应性的特点,便于用来进行从不同角度对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研究。
(4)生产要素分类法。按不同产业在社会再生产中对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依赖程度的差别,将社会产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也称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一般地说,轻纺工业、商业、饮食业等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钢铁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等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电子工业、航天工业等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意义
2.1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的一个关键环节。长期的计划经济使得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比例关系失调,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深层次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通过制订和实施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和与之配套的经济政策、经济措施,调整产品结构和投资结构,使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使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从而提高国民经济效益。
2.2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条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要搞活企业,培育市场市场主体,健全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增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这三个层次都要求有一个合理的产业结构,以便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使市场机制和计划调节发挥应有的作用。
2.3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全面完成"三步走"战略任务的一个根本措施。我国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和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一方面要有效地利用新技术革命的成果,改造我国庞大的传统产业;另一方面,要注意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在更高的技术基础上向前发展。只有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为全面完成国民经济的三步战略任务创造条件。
三.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原则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这是结构调整的目的,也是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优化的标准。二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这是当今世界产业结构重组的基本趋势和显著特点,也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途径。
四.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薄弱。二是工业素质不高。三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四是一、二、三 产业关系不协调。
五. 当前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
5.1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民收入增加。
5.2加强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和重要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基础工业
5.3加大调整、改造加工工业的力度,提高它们的素质。
本来,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一种趋势。但是,我国近年的工业结构高加工化是建立在薄弱的基础上,加工工业发展趋势居高不下,基础产业难以承担供给。加工工业超前发展,水平底、规模大、布点多的加工工业以每年30%的速度急剧扩张,造成了与交通、能源、原材料产业之间的尖锐矛盾。据测算,全国因电力不足使开工率降低30%左右,造成大量生产资料闲置。工业结构高加工化扭曲,加工工业经济效果低下,企业亏损面居高不下。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失衡,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故必须压缩高能耗、高消耗、低水平、低效益和重复生产的一般加工工业,淘汰"夕阳"产业与高污染工业。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振兴机械、石化、建筑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5.4努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的比重。 
发展第三产业,对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劳动就业和方便人民生活意义重大。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是:一是发展投资少、见效快、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的行业,如商业、物质业、金融业、保险业、旅游业、房地产业、饮食业和文化卫生业等。二是发展与科技进步有关的行业。主要是咨询业、信息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三是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主要是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行业,为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的行业。四是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和公用事业等。

上一节             下一节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