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邓小平文选》第3卷及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十五大"报告。了解邓小平及我党关于农业发展、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以加深对此问题的理解。 |
(1)认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明确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掌握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措施。 (2)明确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的一个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在认识我国地区之间不平衡发展的基础上,了解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措施。 |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
1.(选择题)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应采取的措施有
A.深化农业改革
B.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
C.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发展
D.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E.发展乡镇企业 (ABCDE)
2.(选择题)更加重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的政策措施有
A.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
B.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C.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增强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
D.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
E.加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合与技术合作 (ABCDE)
3.(辨析题)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普遍规律,对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扩大无需特别注意。
答:错。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以及其它各种因素的长期作用,形成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存在较大差异。80年代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不失时机地率先实现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市场经济,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党中央充分认识到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决定,从"九五"开始,要更加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加大解决地区差距继续扩大趋势的力度,积极朝着缩小差别的方向努力。要按?quot;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与健康发展。
4.今后更加重视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哪些?
答:中西部地区要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1)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逐步实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2)继续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引导国内外投资者向中西部投资,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
(3)重视知识及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5.如何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答:(1)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没有农村的稳定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就不会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2)搞经济建设,"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邓小平多次告诫我们:"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很紧。""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90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
(3)农业主要不得粮食问题。我国人口众多,粮食生产关系到国家的民族能否自立自强。
6.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有哪些措施?
答:(1)深化农业改革,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
(2)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把农业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轨道上来。
(3)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4)发展乡镇企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7.如何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的发展?
答:(1)要抓好农业基础理论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重视农业实用技术研究,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抓好培育优良品种等重点项目攻关。(2)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协会,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网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3)重视农村科技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科学技术素质,提高
8.为什么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答:在我国,农业是弱质产业,正如江泽民所说的,农业既受市场风险制约,又受自然风险制约,是国民经济中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产业,无论在商品市场的竞争中,还是在经济资源的竞争中,常常处于比较软弱和不利的地位。对这一国民经济中的弱质产业,必须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给予特殊保护,在整个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中作为重点来抓。实现农业现代化使农业由弱质产业转化为强质产业,关键是增加农业的投入。
9.为什么要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答:(1)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以及其它各种因素的长期作用,形成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在资源组合上存在较大差异。
(2)产业区域分布出现趋同化现象。这在1979年后兴起的一些加工组装工业上表现得极为明显,例如,到八十年代中期,全国电冰箱厂家已遍及22个省市,洗衣机生产居然发展到除西藏以外的29个省市,汔车本来属于集中度较高、规模经营的产品,而我国在1985年就有24个省市在生产,目前,这一趋势仍在扩展。在这种畸型的产业结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总供给不能与社会总需求相协调。
10.农业的产业特点是什么?
答:农业是弱质产业,既受市场风险制约,又受自然风险制约,是国民经济在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产业,在竞争中,常常处于软弱和不利的地位。对这一国民经济中的弱质产业,必须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给予特殊保护。
返
回
10答:在我国,农业是弱质产业,正如江泽民所说的,农业既受市场风险制约,又受自然风险制约,是国民经济中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产业,无论在商品市场的竞争中,还是在经济资源的竞争中,常常处于比较软弱和不利的地位。对这一国民经济中的弱质产业,必须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给予特殊保护,在整个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中作为重点来抓。实现农业现代化使农业由弱质产业转化为强质产业,关键是增加农业的投入。 |
9答:(1)要抓好农业基础理论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重视农业实用技术研究,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抓好培育优良品种等重点项目攻关。(2)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协会,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网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3)重视农村科技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科学技术素质,提高农民利用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
8答:(1)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以及其它各种因素的长期作用,形成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在资源组合上存在较大差异。 (2)产业区域分布出现趋同化现象。这在1979年后兴起的一些加工组装工业上表现得极为明显,例如,到八十年代中期,全国电冰箱厂家已遍及22个省市,洗衣机生产居然发展到除西藏以外的29个省市,汔车本来属于集中度较高、规模经营的产品,而我国在1985年就有24个省市在生产,目前,这一趋势仍在扩展。在这种畸型的产业结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总供给不能与社会总需求相协调。 (3) 地区间分割和封锁严重,影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7答: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的途径有:(1) 今后,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已有优势,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大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 中西部地区要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逐步实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继续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引导国内外投资者向中西部投资,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重视知识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
6答:错误。 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这一理论,科学地揭示了我国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指明了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
5答:农业是弱质产业,既受市场风险制约,又受自然风险制约,是国民经济在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产业,在竞争中,常常处于软弱和不利的地位。对这一国民经济中的弱质产业,必须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给予特殊保护。 |
4答:(1)深化农业改革,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 (2)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把农业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轨道上来。 (3)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4)发展乡镇企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
3答:(1)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农村经济全面发展。(3)农民生活不断改善。 |
2答:首先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安定的特殊商品,粮食供给的稳定是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其次,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人多地少,故确保粮食供求的平衡意义重大。最后,中国粮食问题的解决只能立足于自给。 |
1答(1)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没有农村的稳定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就不会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2)搞经济建设,"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邓小平多次告诫我们:"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很紧。""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90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 (3)农业主要不得粮食问题。我国人口众多,粮食生产关系到国家的民族能否自立自强。 |
1.简述农业的基础地位?
答案
2.如何理解邓小平的"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的基本观点?
答案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案
4.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有哪些措施?
答案
5.农业的产业特点是什么?
答案
6.(辨析题)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飞跃是普及教育,第二个飞跃是依靠科技?
答案
7.怎样促进我国地区经济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答案
8.为什么要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答案
9.如何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发展?
答案
10.为什么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答案
返 回
农村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承担着为全国12亿人口自我发展提供基本生产资料的任务。农产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重要的出口商品;农村又是工业品的主要市场,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4左右,扩大国内市场的潜力主要在于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如果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购买力不提高,必然制约工商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劳动力等。其次,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广大农民生活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本世纪未能否达到小康水平;农产品又是城乡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所以又直接关系到城乡人民生活的提高,物价稳定,社会安定。 |
在我国,农业是弱质产业,正如江泽民所说的,农业既受市场风险制约,又受自然风险制约,是国民经济中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产业,无论在商品市场的竞争中,还是在经济资源的竞争中,常常处于比较软弱和不利的地位。对这一国民经济中的弱质产业,必须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给予特殊保护,在整个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中作为重点来抓。 |
消费弹性反映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敏感程度的指标。它等于需求量的变化率与价格变化率之比。即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数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需求量的变动与价格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需求价格弹性一般为负数,其大小用绝对值衡量。当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大于1时,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大于价格变动幅度,我们说此类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大,非生活必需品一般属此类。当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小于1时,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小于价格变动幅度,我们说此类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小。粮食等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属于此类。 |
1979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登上了7000亿、8000亿、900亿斤三个台阶。其它主要农产品也都成倍增长,农产品供给短缺问题得到缓解。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农村社会总产量从1978年的2037亿元增加到1994年的61375亿元,增长了29倍,非农业总产值45623亿元,占农业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已超过70%。 |
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和只有133元,1995年已增加到1578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2.8 倍。全国绝大多数农民已解决温饱问题,向小康水平迈进。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双层经营体制,在统分结构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容纳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必须作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并不断加以完善。 199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后形成的中央11号文件宣布,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是深得民心的。在此基础上,鼓励土地使用权合理流动,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保护使用权转让双方利益。且各条件地方,地稳定承包制基础上,促进耕地经营使用权的适当集中,发展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
主要是中央政府(上级)对地方政府(下级),进行无偿的财政资金转移制定的制度。分税制不要求地方政府自我平衡财政收入,在地方有一定量的稳定的收入下,其差额由中央财政预算补助。目前的税收返还制度即属于财政转移支付,但不规范。 |
资料索引: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