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部署
第四节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一、实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

1. 国民经济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发展的重要性
邓小平认为,发展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不发展就会葬送社会主义。能不能以较高的速度发展,"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所以,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是关系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在国际上的地位的重大问题。
1.1 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将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这是加快发展的首要意义。
1.2 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社会的安定团结有较可靠的保障。
1.3 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将使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大为增强。"到那个时候,中国就会对人类有大一点的贡献。""那时中国对于世界和平和国际局势的稳定肯定会起比较显著的作用。"
2. 抓住机遇,促进国民经济"台阶式发展"
2.1 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是我国经济波浪式发展规律的生动体现
波浪式前进是所有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邓小平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具体分析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而得出了一个科学论断:"可能我们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经济发展的波浪式前进规律,包含着两个波浪式发展的内容:一个是经济的波浪式发展;一个是生活的改善波浪式提高。经济的波浪式发展就是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2.2 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波浪式前进是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邓小平说:"从国际经济来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高速发展阶段。日本、南朝鲜、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就是如此。"①同时也有低速、缓慢甚至停滞的时期、阶段。纵观资本主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经济的发展就呈现一条波浪式前进的曲线。从我国建国以后的实际情况看,经济发展也是波浪式前进的。
3. 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3.1 国内条件具备。(1)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以平均近两位数的速度持续增长。90年代以来,国民经济增长继续保持良好势头。这说明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2)宏观经济环境宽松,政治形势稳定,社会安定,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这就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3)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十四大以来,在扫清了阻碍加快改革开放的思想理论障碍的同时,鼓舞了全国人民勇于探索,积极创造的进取精神、许多长期争论不休,举步维艰的改革措施可顺利出台。
3.2 国际环境有利。(1)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我们加速现代化建设步伐提供了有利时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世界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成为各国确定国际战略时的主导因素,经济竞争代替了军备竞赛;贸易战、关税战代替了冷战;军事入侵、武器较量也更多的被商品输出、资本渗透、技术入侵所代替。这样的国际形势既为我国加速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2)在国际贸易关系中,机遇的大门也正向我们敞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有了很大发展。并且我国经济发展将与世界经济发展全面对接,这一切都为我国经济向外向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3)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规模的扩大,也为我国吸引外资和技术提供了有利时机。当前世界经济属于结构性调整的重要时期,发达国家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取胜,集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将一般产业向国外转移。我国也应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但就我国现有生产力状况而言,国际上向外转移的某些产业,在我国仍有发展余地,有必要加以利用。
总之,我们正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好机会。
4. 经济快速发展与持续、稳定、协调的关系
4.1 邓小平认为经济快速增长不能是短时期的,而应当是持续的,因此他特别重视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问题。强调本世纪要为下个世界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所以要确保战略重点。他非常明确地指出:"我赞成加强基础工业和农业。基础工业,无非是原材料工业、交通、能源等,要加强这方面的投资,要坚持10到20年,宁肯欠债,也要加强。"他的着眼点就是要"为中国在本世纪内和下世纪初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以实现战略目标。
4.2 要处理好高速度发展与稳定、协调的关系。邓小平认为,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的大国来说,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的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总结我们的经验,稳这个字是需要的,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强调稳是相对的,但强调过分就可能丧失时机。我们应当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协调,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稳定、协调的发展,为高速发展创造条件。没有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就不可能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5.实现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5.1 实现高速发展应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发展速度是以效益为前提的速度,是讲效果、讲质量,效益与速度相结合的速度。没有效益的速度是无意义的速度,它既对经济增长没有好处,也不可能持久。只有把经济增长建立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基础上,增长才是有意义的,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有益的。
5.2 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实现高速度与高效益的结合
首先,高速度是靠发挥现有生产潜力取得的,而不能靠高投入、靠扩大基建规模来实现;其次,高速高效的结合,是在各行各业协调发展基础上获得的,不能建筑在基础产业的比例失调上;第三,把速度的增长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有机地统一起来;第四,产销率与发展速度同步增长。质量的提高,产品优质率增长与发展速度要同步。
5.3 摒弃把速度与效益对立的观念
过去有一种认识:高速度必须是低效益,低速度才会有高效益。这是一种没有科学根据的片面性推测。大量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决定高速与高效的因素是不完全相同的,它们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彼长此消关系。为什么会产生上述不正确的看法呢?主要是历史上确实有过片面地强调发展速度不讲经济效益而造成严重失误的事实,不能科学地总结这一教训所致。从我国"一五"、"六五"、"七五"时期,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指标都在10%以上,个别年份接近18%;而"二五"、"三五"、"四五"、"五五"时期,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指标都在10%以下,个别年份还有负增长。这些情况表明:速度快,效益也高,速度慢则效益也低。从我国情况看,速度高而效益底的情况,没有出现过。至于1985年"大跃进"实属特殊情况,是那种只讲速度不讲效益的冒进,是一种不正常违背规律的发展。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经济增长与增长方式
1.1 经济增长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产品与服务持续增加的过程,它反映了该国物质资料与服务生产能力的扩大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1.2 经济增长的因素构成
(1)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生产要素和生产效率
(2)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1.3 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对具有某种基本类型和典型特征的经济增长类型的概括。它主要反映不同经济增长途径的差异性,比较说明不同类型经济增长的优劣。按照经济增长依靠的主要因素不同,经济增长有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2.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然性
2.1 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经过40多年的经济建设,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经济规模已相当可观,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新的成长阶段,客观上要求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是,在我国生产、建设和流通等各个领域,片面强调经济增长数量,忽视经济增长质量的现象却日益突出。一讲经济增长,就是依靠增加资金、物资和劳动的投入,上项目,铺摊子;经济增长侧重于增加产品数量和产值,产品质量差,品种少,附加值低;技术进步缓慢,劳动生产率低下;资源消耗高,资金周转缓慢,损失浪费严重,投入产出率低,经济效益差;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结构调整滞后。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严重地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是当前经济生活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症结所在。针对这种情况,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所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1995-2010)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切实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显著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使社会生产力有一个大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强调的经济建设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精神实质是完全一致的。
2.2 解决经济矛盾和问题的重要举措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缓解资源短缺压力的需要。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搞活国有企业的需要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3.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途径
3.1 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扩大建设规模转变到主要依靠对现有基础进行技术改造、改组和扩建上来。
3.2 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3 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项目小型化、分散化、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转变到规模经济和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化上来。
3.4 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数量的扩张,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消耗、减少浪费,达到可持续增长。

上一           下一节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