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内容是
A.正确处理经济与科技的关系
B.正确处理经济与教育的关系
C.正确处理经济、科技、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D.坚持教育为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是:
A.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 D.把科学技术搞上去
3.科教兴国战略的涵义是什么?
4.科教兴国战略是怎样提出的?
5.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6.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7.如何处理经济、科技、教育三者关系?
8.如何发挥知识分子在科教兴国中的作用?
9.怎样才能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0.试运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说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返
回
读《邓小平文选》第3卷,《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公告》等文献,了解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历史背景,了解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容、措施。 |
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形成过程。掌握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明确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容,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途径。 |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
资料索引: |
10答:把科学技术搞上去。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实现中国现代化,关键是把科学技术搞上去,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1) 实施科教兴国,必须了解和把握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势和进展,并从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制定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使我国的科技实力足以支撑今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运行规模。 (2) 坚持科技工作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强化技术开发和推广,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 (3) 在开发研究、高技术及其产业、基础研究这三个方面合理配置力量,确定各自攀登高峰的目标。积极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搞好基础性科学研究的重点攻关。 (4) 发挥社会主义政治优势,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和关键性技术问题。 (5) 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交流,消化吸收人类的科学文化优秀成果,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起先进技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进国外智力,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 |
9答: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创造性。 鼓励和支持知识分子加强学习,发愤努力,同广大工人农民一起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建功立业。 |
8答:应采取如下措施:
尊师重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7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应做到: |
6答:科教兴国战略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正确处理经济、科技、教育相互促进和协调的关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经济、科技、教育三者关系表现在 (1) 在当代条件下,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故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主战场。 (2) 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基础,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人根本上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教育的发展。因此,必须坚持教育为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
5答:坚持教育为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内容。(1)
科学技术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是人类得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特有的遗传手段。教育是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的基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2) 发展教育是经济持续增长、科技发展创新、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 (3)发展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一条必由之路。 |
4答:(1)邓小平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依靠科学和教育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论断,为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根据邓小平的战略思想,党中央在1985年先后发布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分别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战略方针。 (3)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在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则中明确指出:"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且提出了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重大举措。 (4)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技技术进步的决定》,召开全国科技大会,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同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今后15年直至整个21世纪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 (5).1997年,党的十五大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科教兴国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
3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构成了科教兴国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1)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在当代社会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迅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决定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第二,现代科学日益成为生产的先导。第三,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2) 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
2答: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阐明:"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和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重申"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
1答:邓小平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依靠科学和教育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论断,为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始终把教育发展与科技进步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提出战略设想。 1977年,邓小平就明确地把科教的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深刻地论述了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又依赖于教育的关系。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quot;从战略的高度强调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意义。1982年,邓小平在论述20年内我国发展战略的重点时强调:"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系。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 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邓小平重申:"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同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号召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988年,他又深刻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quot;这个划时代的论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揭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历史必然性。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再次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他号召全党全社会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 |
练习题:
1.简述邓小平关于依靠科学和教育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
答案
2.科教兴国战略的涵义是什么?
答案
3.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答案
4.简述科教兴国战略的形成过程?
答案
5.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案
6.简述经济、科技、教育的关系?
答案
7.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途径有哪些?
答案
8.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
9.如何发挥知识分子在科教兴国中的作用?
答案
10.怎样才能把科学技术搞上去?
答案
返 回
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阐明:"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和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重申"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
随着现代科学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往往首先在科学实验中有了新发现、新突破,而后应用于生产过程,转化为新的技术工艺,推动生产迅速发展。这表明现代科学日益成为生产的先导。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
教育之所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教育的功能决定的。它的基本功能是: 1.政治功能。所谓政治功能,是指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任何阶级的教育内容,都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而是着力于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 2.经济功能。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教育使劳动者获得知识,增长技能,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从而使他有条件、有可能从事生产,并更多地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因此,在现代社会中,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主要依靠人的知识、智慧和能力,而不单纯依靠人的体力。据统计资料表明;在现代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智力与体力支出的比例,在机械化初期为1:9,中等机械化时期为4:6,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时期竟达9:1。劳动者智力的提高则依靠受教育。 3.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人的素质是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和总和。其中前者是自然素质或生理素质,后两个合称社会素质。公民素质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社会素质上。而社会素质是后天的,是经过教育培养的结果。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就是"四有"所有体现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法制观念等。这些基本素质的获得,主要通过学校的系统教育来培养。所以教育是塑造国民素质的基础性希望工程,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未来。民族素质要提高,关键在教育。 4.发展科学的功能。科学的发展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既是教学中心,育人才,又是科研中心,出成果。但"最终产品"是"四有"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现代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第一位的是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技术对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自本世纪中叶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显著。据统计,在1978年以前的十年里,科学技术发现和发明的项目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本世纪初期有5-20%是靠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取得的(其余是靠增加劳动者人数、扩大投资和提高劳动强度得到的。科技成果转人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据对蒸汽机、火车、内燃机、发电机、无线电、柴油机、飞机、雷达、激光器等39项重大技术发明的统计,从开始研制到制出产品,18世纪前都在70年以上,19世纪一般在14-70年之前,20世纪以来都在20年以内,其中60年代平均为16年,70年代平均为9年,80年代更短。总之科学技术正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因素。 v |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
我国原来科技体制的主要弊端是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科研单位和生产单位相分离,科研与生产相脱节,妨碍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不利于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束缚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科技体制,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技进步,有利于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疏通科技成果流向生产领域的渠道,促进科研单位面向经济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从而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
加快教育体制改革。①积极探索与现阶段我国改革和发展相适应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凡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办学形式,均可大胆试验。在发民民办教育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方式举办高中阶段和高等职业教育。经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举办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在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均能就近进入公办小学和初中的前提下,可允许设产少数民办小学和初中,在这个范围内提供择校机会,但不搞"一一校两?quot;。积极发展以社区为依托的、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幼儿教育。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优惠政策(如土地优惠使用、免征配套费等),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引导和监督,国家要加强民办教育的立法,促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各级各类民办学校都要依法办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②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体制。③非义务教育逐步实行缴费上学、择业自主,同时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和特困生补助制度。④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⑤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⑥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⑦改革考试评估和教学管理制度。⑧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