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部署
第五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地位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1.邓小平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依靠科学和教育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论断,为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始终把教育发展与科技进步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提出战略设想。
1977年,邓小平就明确地把科教的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 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深刻地论述了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又依赖于教育的关系。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培养专门人才和劳动后备军,"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quot;从战略的高度强调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意义。1982年,邓小平在论述20年内我国发展战略的重点时强调:"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系。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
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邓小平重申:"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同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号召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quot;1988年,他又深刻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划时代的论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揭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历史必然性。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再次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他号召全党全社会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
2.根据邓小平的战略思想,党中央在1985年先后发布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分别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战略方针。
3.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在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则中明确指出:"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且提出了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重大举措。
4.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技技术进步的决定》,召开全国科技大会,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同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今后15年直至整个21世纪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
5.1997年,党的十五大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科教兴国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理论来源,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就其理论来源而言,同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一脉相承,是由此发展而来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机构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邓小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他精辟地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构成了科教兴国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2.1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在当代社会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迅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决定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第二,现代科学日益成为生产的先导
第三,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2.2 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三、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容
1.坚持教育为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内容。
1.1 科学技术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是人类得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特有的遗传手段。教育是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的基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1.2 发展教育是经济持续增长、科技发展创新、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
1.3 发展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一条必由之路。
2.科教兴国战略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正确处理经济、科技、教育相互促进和协调的关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经济、科技、教育三者关系表现在
2.1 在当代条件下,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故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主战场。
2.2 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基础,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人根本上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教育的发展。因此,必须坚持教育为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措施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应做到:
1.认真学习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提高全民的科教意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首先必须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提高干部和全民的科教意识。
2.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基础在于教育,在于培养同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充分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的优势。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
应采取如下措施:
2.1 尊师重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2 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2.3 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2.4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把科学技术搞上去。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实现中国现代化,关键是把科学技术搞上去,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3.1 实施科教兴国,必须了解和把握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势和进展,并从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制定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使我国的科技实力足以支撑今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运行规模。
3.2 坚持科技工作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强化技术开发和推广,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
3.3 在开发研究、高技术及其产业、基础研究这三个方面合理配置力量,确定各自攀登高峰的目标。积极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搞好基础性科学研究的重点攻关。
3.4 发挥社会主义政治优势,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和关键性技术问题。
3.5 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交流,消化吸收人类的科学文化优秀成果,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起先进技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进国外智力,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
4.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要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体制改革,逐步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中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
4.1 科技体制改革,要建立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机制,提高开发创新能力;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优化科研组织机构,合理分流人才;加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鼓励科研院所进入大型企业集团,鼓励企业自办技术开发中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投入的主体,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4.2 教育体制改革要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5.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科教兴国的作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
5.1 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创造性。
5.2 鼓励和支持知识分子加强学习,发愤努力,同广大工人农民一起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建功立业。

上一节             下一节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