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邓小平文选》第3卷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文献。 |
了解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明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涵义。充分认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掌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
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便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2. 简述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答: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有:(1)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人口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关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计划生育极为关注,并逐步从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相互关系的高度,来认识控制人口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他在谈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时反复讲到,人多是我国最大的难题,"人口问题是个战略问题,要很好控制"。(2)合理利用资源。自然资源相对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使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源,土地面积大,但耕地很少。能源不够,不仅是目前的问题,也是今后相当长时间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合理利用资源关系的战略思考。
(3)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邓小平始终强调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4)用协调发展原则来制定长远规划。他强调在制定我国的长远规划和发展战略时,必须坚持这样的一个原则,即要"真正摸准、摸清我们的国情和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据以正确决定我们的长远规划的原则"。邓小平的这一论述说明了在制定我们的长远规划时,一方面要依据我们国家底子薄、人中多、耕地少、特别是农民多这一基本国情。另一方面要依据经济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因素、人口因素、环境资源因素、教育科技因素等。
3.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是什么?
答:(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识。(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面对增长的人口、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自然成为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人民能不能尽快彻底摆脱不发达状态,而且还关系到将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的问题。
4.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途径有哪些?
答:(1)坚持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基本的战略。计划生育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的核心;环境保护(包括控制污染和改善生态)则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2)制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规划(3)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4)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结合起来。
5.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怎样提出的?
答:1981年出版了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所撰写的《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此书第一次提出"持续发展"问题。1997年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有的明天》的报告中,广泛使用"持续发展"一词,指出持续发展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上通过《21世纪议程》及其他文件。《21世纪议程》是"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这是各国政府、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采取的综合行动蓝图。
1992年李鹏总理参加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并代表中国政府在《21世纪议程》及其他文件上签字。1993年在我国召开"中国21世纪国际研讨会"。在此会上国务院有关领导宣布了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宏伟构想,发表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内容涵盖了中国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等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有关政策和行动框架。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quot;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规定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式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同时,要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环境、生态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6.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涵义是什么?
答: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便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7. 如何理解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答:从一个特定角度观察,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口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历史。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质量对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等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动直接作用于环境,尤其是人口数量长期持续的增长,引起不同程度的环境恶化,已经开始危及到人口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我国已经摒弃了先建设、后治理,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确立了先治理、后建设的方针,保护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并驾齐驱于基本国策之列。
返
回
10答:(1)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统筹规划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目前危害我国生态环境的因素有:土地退化、林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生物多样性锐减。故要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
9答:(1)要切实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力争全国人口2000年要控制在13亿以内,2010年要控制在14亿以内。(2)要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严格控制多胎生育,并把控制农村和流动人口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积极推行计划生育同发展农村经济、脱贫致富和建立文明幸福家庭三者相结合。(3)要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观察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逐步建立起适应老龄化社会所需要的养老保障体系,提倡家庭子女赡养和组织老年自养。 |
8答:从一个特定角度观察,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口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历史。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质量对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等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动直接作用于环境,尤其是人口数量长期持续的增长,引起不同程度的环境恶化,已经开始危及到人口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我国已经摒弃了先建设、后治理,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确立了先治理、后建设的方针,保护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并驾齐驱于基本国策之列。。 |
7答: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对于我国来说,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位任务是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因为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我们办一切事情的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以及资源、环境的支持。高素质的人、丰富的资源和优化的环境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要受到人口、资源、环境的制约,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否则,经济发展难以持久,甚至人类生存将受到威胁。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只有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国民经济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达到可持续发展。 |
6答:(1)坚持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基本的战略。计划生育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的核心;环境保护(包括控制污染和改善生态)则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2)制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规划(3)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4)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结合起来。 |
5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目前我国的发展与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很多,主要体现在:人口数量多。中国的人口已超过12亿,每年仍净增约1500万。人口膨胀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问题。资源相对短缺。关系到人类基本生存的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四类资源,中国的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也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生态变化态势令人担忧。据统计,我国有大约4600种高等植物和400种野生物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36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遭受水土流失的威胁。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削弱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在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酸雨的程度和范围日益扩大,已由华南、西南地区向华中、华东、华北等地蔓延。全国每年排放污水360亿吨,除70%的工业废水和不到10%的生活污水外,其余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江河湖海,致使水质严重恶化。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日增。 |
4答:(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识。(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面对增长的人口、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自然成为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人民能不能尽快彻底摆脱不发达状态,而且还关系到将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的问题。 |
3答:1981年出版了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所撰写的《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此书第一次提出"持续发展"问题。1997年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有的明天》的报告中,广泛使用"持续发展"一词,指出持续发展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上通过《21世纪议程》及其他文件。《21世纪议程》是"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这是各国政府、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采取的综合行动蓝图。 1992年李鹏总理参加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并代表中国政府在《21世纪议程》及其他文件上签字。1993年在我国召开"中国21世纪国际研讨会"。在此会上国务院有关领导宣布了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宏伟构想,发表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内容涵盖了中国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等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有关政策和行动框架。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图片2)明确规定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式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同时,要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环境、生态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
2答:(1)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2)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3)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4)运用协调发展原则来制定长远规划。 |
1答: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便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
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案
2.简述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答案
3.试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
答案
4.我国为什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案
5.为什么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答案
6.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案
7.如何理解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答案
8.如何理解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9.如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答案
10.怎样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答案
返 回
目前我国的发展与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很多,主要体现在:人口数量多。中国的人口已超过12亿,每年仍净增约1500万。人口膨胀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问题。资源相对短缺。关系到人类基本生存的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四类资源,中国的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也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生态变化态势令人担忧。据统计,我国有大约4600种高等植物和400种野生物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36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遭受水土流失的威胁。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削弱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在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酸雨的程度和范围日益扩大,已由华南、西南地区向华中、华东、华北等地蔓延。全国每年排放污水360亿吨,除70%的工业废水和不到10%的生活污水外,其余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江河湖海,致使水质严重恶化。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日增。 |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9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人口出生率从1970年的33.43‰下降到1994年的17.7‰,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70年的25.83‰下降到1994年的11.21‰。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控制人口增长的工作还十分艰巨。近年来我国人口仍然以每年1500万人左右的幅度增长,预计今后15年我国还将增加近2亿人。人口多、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了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还直接影响资金的积累,造成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新增的国民收入约有1/4以上用于新增人口,从而制约了经济发展,影响了教育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
我国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还不高,资源利用率比较低,加之粗放经营、管理不善,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4倍;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10-20%。我国农田灌溉水利用率仅为25-4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20-30%,而发达国家高达70-80%;单位产品用水量比发达国家高出5-10倍。在其它资源利用方面,我国也存在十分严重的浪费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都必须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粮,千方百计减少资源占用与消耗;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大幅度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利用率;建立资源核算体系,完善资源管理体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持续利用。 |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肃课题。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三废":燃煤和化工废气以及汽车尾气的污染,使全国500多座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很少;大量排放的工业废水使全国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有80%被污染,一些重要的大型湖泊的污染程度已影响城市正常供水;我国每年排放的工业固体废物6亿余吨,由于得不到及时处理,全国2/3的城市已出现了垃圾"围城"的现象。从生态环境的情况看,目前全国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草原退化面积接近1亿公顷;土地沙漠化面积33.4万平方公里;盐渍化土壤面积5.54亿亩;受污染的耕地近1000万公顷。全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损失1000亿元左右。环境污染不仅制约我国经济发展,而且也严重威胁着人民身体健康。 |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品种比较齐全的国家,是世界上少数可以依靠自己资源建立独立经济体系的国家之一。然而我国又是自然资源短缺的国家:一是重要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短缺,如人均耕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面积不足1/6,人均草原面积不足1/2,人均矿产资源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二是严重的结构性短缺:总体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如全部资源中除煤炭十分丰富外,其余较丰富的多为经济建设需求量小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同类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如在石化能源中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所占比例偏低,煤等劣质能源所占比例过高;开发条件的结构性短缺,如铁、磷等矿产资源也较丰富,但多为贫矿,增加了采炼的成本和难度。我们在考察资源时,不仅要注意到资源人均占有量的短缺,而且应特别注意到资源的结构性短缺。 |
资料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