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节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上)

一、 建立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社会主义的我国,究竟建立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我国具体实践,提出了打破单一的公有制模式,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模式的主张。
1、建立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依据
1.1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按照这一规律的要求,作为生产关系基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必须由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来决定。
1.2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建立起来的,因此,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上,不可能完全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方案来构筑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
2、评价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否优越的标准
2.1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我们评价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能抽象地以公有化的程度为标准,而是要看它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各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在它们所能容纳的生产力范围内,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2 改革20多年来,多种所有制经济几乎从无到有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促进了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既然多种所有制经济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对社会经济发展又有积极的作用,我们就要允许、鼓励和促进其发展。
3、建国以来,我国有关所有制结构问题的探索
3.1在改革以前的很长时间,我们一直力图建立一个"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从50年代中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20余年间,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不仅消灭了私营经济的残余,而且大力排斥和削弱个体经济,不断强调集体所有制经济向全民所有制经济过渡。这样我国经济基本形成了由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组成的单一公有制格局。这样的所有制结构脱离和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了各种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束缚了城乡劳动者的积极性,因此也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一方面,我国有深刻的教训。
3.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所有制结构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消除了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发展的羁绊。
3.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若干次代表大会对所有制结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1987年10月25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大全国代表大会开幕,邓小平主持大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提出,标志着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突破,况且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用"制度"固定下来,更具有稳定性、可靠性。这对正确认识和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对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才能保证整个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
1.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我国之所以会长期存在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最终是由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的。
1.2.1 首先,是由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性决定的。我国目前存在的自动化、现代化的先进手段,机械化、半机械化的生产手段以及手工操作的手工工具等多层次的生产力,这客观上要求有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其相适应。
1.2.2 其次,是由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决定的。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产业间、地区间存在的极大的不平衡,客观上要求不同的所有制结构与之相适应。
1.2.3最后,生产力组织的多样性即生产力的组织既有大型化、集中化的趋势,同时又有小型化、分散化的趋势存在,这也要求有不同的所有制与之相适应。
1.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
1.1生产资料公有制从根本上消除了任何个人或集团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去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铲除了劳动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根源,使劳动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确立了劳动人民的主人地位。
1.2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按劳分配成为现实,为消除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提供了保证。
1.3 生产资料公有制,使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社会劳动于各个不同的生产部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成为可能。
1.4 公有制决定人们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一种新型的互助合作关系。
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2.1 首先,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即在社会总资产中要保持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
2.2 其次,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2.3 再次,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中应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说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在公有制经济结构中,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3. 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改革开放以来,在改革和调整所有制结构的过程中,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有较快的发展,对此,要有一个正确的分析。目前,公有制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他们对社会资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动摇。
四、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条件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1.1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由我国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我国生产力的现实是总体水平比较低,发展不平衡,层次比较多,与这些社会化程度差别很大的、不同层次的生产力相适应,客观上要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1.2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缓解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各种矛盾的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可以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及引进外资,弥补建设资金不足,可以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
1.3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格局,促进了各种所有制经济效率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
2、个体经济及其作用
2.1个体经济的特点是生产资料私有和以自己劳动为基础,劳动者的劳动与自有的生产资料直接结合,劳动产品归自己所有。
2.2个体经济在许多方面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3鼓励引导和监督鼓励个体经济健康发展,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的政策。
3、私营经济及其作用
3.1私营经济是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私营企业主凭借生产资料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取非劳动收入。
3.2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其发展,是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需要,但私营经济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并与社会主义经济存在着矛盾的一面。因此,在保护它的合法权益,鼓励它适当发展的同时,必须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和法律,加强对它的监督和管理,并使用各种方式,引导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4、外资经济及其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补充了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扩大了出口,增加了出口创汇能力;丰富了商品品种,活跃了市场;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就业人数。

上一节             下一节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