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上)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国内外理论界普遍自觉不自觉在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之间划等号,把
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看作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排斥市场机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邓小平冲破了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论述和我们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0年他又提出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的思想。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公式,并得到了党的十二大的肯定。
第二阶段,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
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这就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指出指导性计划也是计划的一种形式。这为我国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不断扩大市场调节范围的市场取向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邓小平对《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评价很高,他认为这是写出了一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第三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quot;邓小平的这些论断,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长期争论不已、阻碍我们前进的问题,作出一个清楚、透彻、精辟的总回答,为进一步打破传统观念,解除思想束缚,重新认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理论认识的深化,改革开放实践的证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都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于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2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新的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涵
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2.1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都是方法,可以为不同的社会制度服务。
邓小平说:"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邓小平从理论上作出了回答。
2.2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的僵化观念上敲开了一个缺口,这就从根本上突破了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新思路。
2.3社会主义与市场之间没有根本矛盾。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两个"不等于"是根据事物的新发展和实践的新经验,创造性地总结出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2.4市场经济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实践证明,市场经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世界各国几百年发展经济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的总结。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一个伟大的创新
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提出、论证和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解决了关系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突破了传统的观念和多年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它的提出和形成,使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从观点、内容到体系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崭新的内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一个伟大的创新。
2.更新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使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产品经济加计划经济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商品经济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
3.指明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明确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而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较高的经济体制,我国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改变效率低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明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三、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1.市场机制的特点
市场机制作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具有自发性、事后性和微观性等特点,市场机制作为调节手段的长处是:能够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
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同时,给企业以动力和压力,实现优胜劣汰,促进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各种经济信号作出灵敏反映,促进生产和需要的协调。但是,它也有明显的弱点和消极作用,如对经济总量、重大的经济结构、生态环境的调节显得无能为力,并可能引起贫富两极分化和生产自发波动等。
2.计划机制的特点
计划机制具有自觉性、事前性和宏观性等特点。它的长处是: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人力进行重点建设;进行经济预测,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在宏观上统筹规划经济总量、重大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可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可以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并使之协调发展等。但它对微观经济活动、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难以发挥作用,容易产生计划脱离实际,经济主体利益受到损害、动力不足、效率低、资源浪费等缺陷。
3.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和法律的约束下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能在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条件下,实现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优势互补,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和长处,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时期、不同产业和不同地区可以有所不同。要大胆探索,敢于实验,及时总结经验,在实践中创造。

上一           下一节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