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下)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1.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的特点
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以计划配置
为主。它的特点是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2.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
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经济结构极为简单的情况下,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主要是:通过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国家重点建设,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并增加了财政收入,抑制了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实现了较为公平的分配,使广大劳动人民迅速摆脱了贫困状态。
3.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
随着社会主义初期任务的完成,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复杂,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1)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2)忽视商品生产、
价值规律的作用;(3)分配中存在的严重平均主义现象;(4)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这就造成企业效率低下,社会生产力落后。
4.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条件的变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总结了历史经验,指出:"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他指出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必须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必然的选择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 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选择依据和原则
第一,它取决于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和发展状况;第二,受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和调控方式的制约;第三,必须适合本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
1.2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选择资源的配置方式,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2.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必然的选择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我们党最终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并使之不断完善。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客观必然性。
2.1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商品经济存在以社会分工和各个生产者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为条件。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作用。所以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2.2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而市场经济是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形式。市场经济体制可以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运行,宏观调控以市场为基础,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2.3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需要。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体系来谈自己的发展。世界经济运行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调节,为走向世界,与国际市场接轨,必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2.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量的事实说明,凡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地方,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时候,经济的活力就比较强,经济增长就比较快,经济效益就比较高,人民生活改善的幅度就比较大,社会发展态势就比较好。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不仅可以搞市场经济,而且应该搞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市场经济的共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1经济关系市场化。
所有经济活动主体都通过市场发生联系,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全部生产要素都进入市场,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
1.2企业行为自主化。
所有企业都具有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所拥有的全部权利,从而自觉地面向市场,自主地开展市场经营活动。
1.3宏观调控间接化。
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具体事务,而是通过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政策和各种经济杠杆,按既定的社会目标,调节、规范和引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并弥补市场缺陷,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1.4经营管理法制化。
一切经济活动方式和关系都以法律形式来规范,所有经营活动都按照一套法规体系来进行,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和科学的法制基础。
1.5保障制度社会化
这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支撑和保障体系,市场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两极分化。市场竞争的规则要求对市场竞争的失败者(如破产、失业)和需要照顾的老弱病残者给予社会保障。这种保障制度不是企业的或单位的,而应该是社会化的。凡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除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各类不同的企业都进入市场,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
2.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缓解社会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3在宏观调控上,能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由于存在着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较资本主义国家强得多,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和具体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基本框架作了明确的规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市场主体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2.市场体系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3.宏观调控
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4.收入分配制度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5.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上一           下一节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