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节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

一、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及其功能
1.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
1.1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特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市场活动的主体,是
市场机制运行的微观基础。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固有的竞争规律和优胜劣汰法则。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具有以下特征:
1.1.1企业直接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
1.1.2企业生产经营的直接目的是追求利润
企业作为一种盈利性机构,获取利润是其生存的条件,利润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
1.1.3企业必须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动机下,实行独立核算,力争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
1.1.4企业拥有经营自主权。
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拥有独立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包括经营决策权、产品生产和销售权、人事权和利益分配权等。
1.1.5企业是纳税单位。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有缴纳税收的义务,必须照章向国家纳税。
总之,作为企业最基本的特征,就在于它具有生产经营的商品性、盈利性和独立性。
1.2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
1.2.1社会主义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共同性质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特征。
1.2.2社会主义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性质是它体现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企业和资本主义企业在社会制度方面有着根本区别。社会主义企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劳动者以主人翁身份参加企业劳动,人们之间是平等互利、合作互助的关系,虽然企业生产经营的直接目的是盈利,但其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以,社会主义企业在社会制度性质上体现着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而资本主义企业则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它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功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经济和社会两方面的功能。
2.1经济功能:
2.1.1它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企业作为生产力的直接组织者和承担者。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断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2.1.2企业为技术进步创造有利条件,市场竞争促使企业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图片计算机技术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2.1.3企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企业通过生产实践和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技术素质,培养专门化的技术人才,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2.2社会功能
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创造就业机会;为国家提供财富;推动其他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等。此外,企业还承担着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生态环境(图片:珠海风景),防止污染等社会责任。
社会主义企业也具有以上功能。
二、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
1.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1.1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造成企业经营机制不合理,使企业失去了应有的活力,经济效益低下。只有深化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企业经营机制,才能激发企业活力,提高效益,使企业成为市场运行主体,从而加快经济改革步伐,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目标
其目标是:使企业适应市场的要求,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法人。简言之,就是使企业成为具?quot;四自"能力的法人经济实体。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是一个完整的,有着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其中,自主经营是关键,是前提。企业只有自主经营,才能做到自负盈亏;企业只有自负盈亏,也才能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必须全面体现"四自"的要求。
2.落实企业经营权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关键是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落实企业经营权应完整地体现占有权使用权依法处分权。转变政府职能是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前提。
3.企业经营形式是企业经营机制的重要内容。
企业经营形式主要有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制,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股份制对我国深化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从扩权让利到企业制度创新的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12月到1984年8月,是国有企业改革的起步阶段。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邓小平指出:"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行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应该让地方和企业、生产队有更多的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在邓小平的企业改革思想指导下,我国开始了以放权让利为特点的国有企业改革,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政策和办法,主要有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利润留成制度,以及与之相结合建立经济责任制。放权让利的改革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企业仍未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第二阶段,从1984年10月到1992年,是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阶段。邓小平说:"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以调动企业积极性,这是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个问题在我们一些同志的思想上还没有解决,主要是受老框框的束缚。其实,许多经营形式,都属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手段、方法,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谁用得好,就为谁服务。""企业下放、政企分开,是经济体制改革,也是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的这些论述,为企业实行两权分离、转变政府职能、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两权分离的改革实践中,企业的经营形式主要采取承包制,对一些企业实行了租赁制,并在少数企业中试行股份制。
第三阶段,从1992年初至今,国有企业改革由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创新。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市场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并特别指出,对于证券和股市,"要坚决地试"。邓小平这一思想为我国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新型的企业制度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思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我国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这样,国有企业的改革就以放权让利转到了制度创新。

上一           下一节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