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1.1 列宁对民主与社会主义关系的经典论述。列宁说:"不实现民主,社会主义就不能实现。
1.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这一重要思想,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重要观点。他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大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而经济上改革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他并且把能否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看作是检验党和国家各种制度好不好、完善不完善的三条标准之一。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2.1 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人民共和国,争得了人民民主。
2.2 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任务
2.3 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
2.4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在总结历史教训时,强调没有切实进行民主政治建设,是我们党三十多年来的两大教训之一。
2.5 党的十四大通过的党章明确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国家权力机构的根本组织原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6 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没有民主的社会主义,是不完全的、不科学的、不合格的社会主义。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从俄国十月革命到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从斯大林的"肃反"扩大化到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国家在民主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也留下了许多惨痛的教训,使人们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新型的民主政治
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1.1 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在阶级社会里,民主的阶级实质十分明显。
1.2 民主的发展过程
从民主的发展过程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依次出现过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封建地主阶级的民主、资产阶级的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四种不同类型的民主。
1.3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值得指出的是,任何国家的民主,都离不开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新型的民主政治
2.1 它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要求,从而使民主第一次从少数人的民主变成多数人的民主。
2.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广泛的民主政治
2.3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现人民内部的平等关系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
2.4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1)民主集中制的涵义。
党的十四大通过的党章明确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国家权力机构的根本组织原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正确处理党内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邓小平说:"各级党委要真正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重大问题一定要由集体讨论和决定。"决定时,要严格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一人一票,每个书记只有一票的权利,不能由书记说了算。集体决定了的事情,就要分头去办,各负其责,决不能互相推诿。失职者要追究责任。"同时指出:我们要发扬民主,但同时需要集中……我们强调集体领导……但是同时必须把分工负责的制度建立起来。这就是说,只有发扬民主,才能集思广益,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正确的领导,只有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才能使民主健康发展。
过去我们贯彻民主集中制做得很不够。邓小平说,从遵义会议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一直比较注意实行集体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生活比较正常。可惜,这些好传统没有坚持下来,也没有形成严格的完善的制度……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逐渐不正常,一言堂、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崇拜、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一类家长制现象,不断滋长。
(3)健全民主集中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制度
健全民主集中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制度。否则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党内民主,什么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同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健康发展。他多次批评了那种认为一强调民主就"放",一强调党的领导就是"收",将民主同党的领导对立起来,将"双百"方针同党的领导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
1979年初,他针对借口发扬民主而企图取消党的领导的错误思潮,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尖锐地指出,在党中央坚持发扬党的民主和人民民主,坚持纠正过去所犯错误的情况下,竟然有人要求削弱甚至取消党的领导。这是广大群众所不能容许的。因为这事实上只能导致无政府主义,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瓦解和覆灭。林彪、"四人帮"踢开党委闹革命,闹出一场什么"革命",大家都很清楚。今天如果踢开党委闹民主、会闹出一场什么"民主",难道不同样清楚吗?实践证明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搞社会主义是没有前途的。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关系
3.1 二者之间存在联系。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既有剥削压迫人民的一面,又有反对封建专制的一面。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是剥削阶级社会最完备的民主政治,其中包含行政管理的科学。故它的某些观念、形成和方法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形成和发展有借鉴意义。
3.2 二者之间存在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多数人的民主,资产阶级民主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三、推进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进程
1.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制化的内容
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涉及国家政治生活以及其他社会主义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阶段,主要包括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制度、领导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司法制度、基层民主生活制度等。我们必须集中力量,以宪法为依据,并按照实际情况,把那些适宜用法律形式加以规范的措施、办法、制度、条例,及时地制定成相应的法律、法规、法令,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使之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强调并推进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进程是邓小平的一个突出贡献。
邓小平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民主和法制,我们的民主同法制是相关联的,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民主制度化、法制化,这是邓小平总结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历史经验所作出的正确判断。强调民主是法制的基础和前提,法制是民主的结果和保障,没有民主不可能制定出正确的法制,没有法制的民主不可能得到保证,它们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
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成就
1.1 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定期审议和决定全国或地方的重大问题。
1.2 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在国家和社会生活方面已经基本有法可依,进行了多年的普法教育,增强了人们的法制观念。
1.3 改进和完善民主选举制度,已在市、镇、县实行直接选举人大代表,在各级人民代表和政府部分领导人员的选举中实行差额选举。
1.4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开辟多种参政议政的渠道。
1.5 废除实事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努力从多方面创造条件吸收人民群众参加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扩大人民的直接民主权利,特别是村民自治制度的建设已引起国际上的关注。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2.1 我国还没有根本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更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
2.2 封建意识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长期存在
2.3 认清在我国具体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形式、制度、措施和方法,改革现行政治体制的弊端要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上一           下一节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