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邓小平文选》第2、3卷,及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十五大"报告。了解政治体制改革提出的历史背景,认识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从而加深对此问题的理解。 |
了解政治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从而认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掌握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明确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
资料索引 |
10答: |
9答:建立民主监督制度,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和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维护国家法律统一;加强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贯彻的监督,保证政令畅通;如果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滥用权力。 |
8答:首先是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条块分割,互相扯皮,官僚主义严重;其次是政企不分,职责不清,工作效率低下;再次是人员老化,年轻有为的人上不来。有些人思想僵化,不能正确对待新事物;有的领导干部对精简机构、转变职能老是顾虑重重,左顾右盼,不当作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
7答: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不能动摇,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的局面,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没有党的领导,政治体制改革就是一句空话。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除了改善党的组织状况以外,还要改善领导工作状况、改善党的领导制度,不解决这个问题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顺利进行,也就失去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 |
6答: 1.切实健全民主制度。保证人民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2.加强法制建设。这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3..抓紧推进机构改革。这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4.完善民众监督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然要求政府依据人民的利益、按照人民的要求使用权力。一切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必须在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使,必须受到人民的法律的监督。5.要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
5答:1997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大进一步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4答:1.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2.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3.必须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4.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5.必须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
3答:3.1我国政治体制本身存在着弊端。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是过去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对于克服建国初期的困难,粉碎帝国主义封锁和颠覆威胁,对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加强国力和国家的统一,都起过重大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这个体制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这种种弊端非常不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利于健全法制,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利于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3.2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迫切要求。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互相配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深入,对政治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日益紧迫的要求。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扫清道路;才能巩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3.3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需要。从遵义会议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中央一直比较注意实行集体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生活比较正常。可惜这些好的传统后来没有得到很好的坚持和发扬,甚至遭到破坏,这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得以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需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 |
2答: 对于这个具体制度、具体环节上的弊端或矛盾,我党早就有所察觉。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但是,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的缺陷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我们今后必须按照具体的情况,继续解决这些矛盾。在邓小平指导下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实际上开始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全会所提出的改革,既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图片3)分析了党和国家现行具体制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并且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意见。以后,邓小平又多次地从不同角度提出和论证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
1答:政治体制是在根本政治制度基础上的各种具体政治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总和,包括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的管理形式、结构形式、选举制度、人民行使政治权利的制度等。所谓政治体制改革,是要改革具体的政治体制,而决不是要改变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就国体(即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来说,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就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来说,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政党制度来说,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种制度,是历史地形成的,是广大人民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进行选择的结果。它适合中国的国情,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主要是具体的政治制度不完善,有弊端,要改革。 |
1. 什么是政治体制改革?
答案
2. 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是如何提出的?
答案
3. 为什么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答案
4. 简述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答案
5.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
6. 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案
7. 政治体制改革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答案
8. 影响我党和国家活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9. 当前加强和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答案
返 回
我们的基本政治制度使得广大人民摆脱了几千年来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成了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它保护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力;它并且保证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与以往封建社会的专制制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根本不同,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不是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工具,而是保护广大民的机关。正因为如此,与旧政治制度比较,它有着无比的优越性。我们必须坚持这种基本制度。 |
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他列举的弊端主要有: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家长制现象(不少地方和单位,都有家长式的人物,他们的权力不受限制,别人都要惟命是从,甚至形成对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所谓特权,是指政治上经济上在法律和制度之外的权利)。 |
影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活力的问题:首先是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条块分割,互相扯皮,官僚主义严重;其次是政企不分,职责不清,工作效率低下;再次是人员老化,年轻有为的人上不来。有些人思想僵化,不能正确对待新事物;有的领导干部对精简机构、转变职能老是顾虑重重,左顾右盼,不当作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如机构庞大问题,各省设置党政机构平均70多个,地区达50多个,城市达65个,县级达45个,使党政机构普遍超过规定限额。 |
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很多优势,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有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是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个根本政治制度,不能动摇,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原则,最符合中国的实际。决定重大问题效率高,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避免很多牵扯。这些特点和优势,我们都必须坚持下去。 |
行政管理体制主要由政府职能和行政机构两个要素构成。政府职能,一般指政府机构在一定时期为实现国家利益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负有的职责和功能。行政机构是行政体制的物质载体。 |
共产党的领导,主要是指共产党组织在国家政权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通过这种地位掌握国家权力,领导国家管理机关工作,以决定和影响国家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此外,共产党的领导还包括党组织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
1.(选择题)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ABCDE )
A.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B.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C.必须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D.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E.必须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是( ABCDE )
A.要切实健全民主制度 B.要加强法制建设
C.要抓紧推进机构改革 D.要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E.要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3.政治体制改革的涵义是什么?
答:政治体制是在根本政治制度基础上的各种具体政治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总和,包括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的管理形式、结构形式、选举制度、人民行使政治权利的制度等。所谓政治体制改革,是要改革具体的政治体制,而决不是要改变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就国体(即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来说,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就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来说,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政党制度来说,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种制度,是历史地形成的,是广大人民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进行选择的结果。它适合中国的国情,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主要是具体的政治制度不完善,有弊端,要改革。
4.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是如何提出的?
答: 对于政治具体制度、具体环节上的弊端或矛盾,我党早就有所察觉。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但是,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的缺陷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我们今后必须按照具体的情况,继续解决这些矛盾。在邓小平指导下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实际上开始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全会所提出的改革,既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图片3)分析了党和国家现行具体制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并且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意见。以后,邓小平又多次地从不同角度提出和论证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5.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
答:3.1我国政治体制本身存在着弊端。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是过去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对于克服建国初期的困难,粉碎帝国主义封锁和颠覆威胁,对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加强国力和国家的统一,都起过重大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这个体制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这种种弊端非常不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利于健全法制,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利于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3.2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迫切要求。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互相配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深入,对政治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日益紧迫的要求。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扫清道路;才能巩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3.3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需要。从遵义会议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中央一直比较注意实行集体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生活比较正常。可惜这些好的传统后来没有得到很好的坚持和发扬,甚至遭到破坏,这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得以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需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
6.简述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答:1.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2.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3.必须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4.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5.必须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7.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1997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大进一步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 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 1。切实健全民主制度。保证人民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2.加强法制建设。这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3。.抓紧推进机构改革。这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4.完善民众监督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然要求政府依据人民的利益、按照人民的要求使用权力。一切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必须在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使,必须受到人民的法律的监督。5。要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10.政治体制改革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答: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不能动摇,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的局面,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没有党的领导,政治体制改革就是一句空话。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除了改善党的组织状况以外,还要改善领导工作状况、改善党的领导制度,不解决这个问题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顺利进行,也就失去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