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第四节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政治体制改革的内涵
1.1 政治体制是在根本政治制度基础上的各种具体政治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总和,包括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的管理形式、结构形式、选举制度、人民行使政治权利的制度等。
1.2 政治体制改革。所谓政治体制改革,是要改革具体的政治体制,而决不是要改变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就国体(即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来说,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就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来说,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政党制度来说,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种制度,是历史地形成的,是广大人民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进行选择的结果。它适合中国的国情,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主要是具体的政治制度不完善,有弊端,要改革。
2.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提出
2.1 对于这个具体制度、具体环节上的弊端或矛盾,我党早就有所察觉。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但是,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的缺陷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我们今后必须按照具体的情况,继续解决这些矛盾。
2.2在邓小平指导下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实际上开始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全会所提出的改革,既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分析了党和国家现行具体制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并且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意见。以后,邓小平又多次地从不同角度提出和论证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3.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3.1我国政治体制本身存在着弊端。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是过去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对于克服建国初期的困难,粉碎帝国主义封锁和颠覆威胁,对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加强国力和国家的统一,都起过重大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这个体制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列举了存在着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各种弊端。这种种弊端非常不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利于健全法制,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利于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
3.2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迫切要求。
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互相配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深入,对政治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日益紧迫的要求。邓小平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扫清道路;才能巩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
3.3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需要。从遵义会议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中央一直比较注意实行集体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生活比较正常。可惜这些好的传统后来没有得到很好的坚持和发扬,甚至遭到破坏,这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得以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如邓小平所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①因此,需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以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影响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活力的有多种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必须认真总结过去经验教训,找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多次反复的原因,下大决心解决问题。用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面貌迎接新世纪的来临。
2.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3.必须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在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香港已经顺利回归,这是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重要一步。澳门也于1999年回归祖国怀抱,我们还要进一步贯彻执?quot;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争取台湾最终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在民族问题上也是这样,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4.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邓小平认为,调动积极性就是最大的民主。他强调要扩大基层民主,使人民有更多的民主权利。
5.必须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首要任务,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把促进生产力发展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和立法、执行工作的宗旨。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1.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1.1邓小平认为政治体制改革"要向着三个目标进行"
第一个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 第二个目标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效率不高同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作风拖拉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涉及党政不分的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但党要善于领导。 第三个目标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这就涉及把权力下放给基层、企业和实现管理民主化的问题。
1.2党的"十三大"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表述
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正式确定:"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quot;。"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
1.3党的"十四大"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表述。
党的十四大按照邓小平理论规定:"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4党的"十五大"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表述
1997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大进一步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quot;
2.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
2.1切实健全民主制度。保证人民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2.2加强法制建设。这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只有形成健全和完备的法制,同时严格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才能有秩序地开展。发展社会主义法制,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四个方面是统一的。必须坚持立法、执行、司法和普法教育协调发展,这四个方面也是统一的。
2.3抓紧推进机构改革。这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当前,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等管理体制和机构存在的弊端,给国家和人民群众造成沉重负担,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要抓紧推进机构改革。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一方面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同时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人民服务的水平;还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2.4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然要求政府依据人民的利益、按照人民的要求使用权力。一切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必须在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使,必须受到人民的法律的监督。抗战胜利前夕,黄炎培与毛泽东谈话时,有感于历史上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他问,共产党是不是找到了新路,跳出这个周期率。毛泽东当时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建立民主监督制度,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和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维护国家法律统一;加强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贯彻的监督,保证政令畅通;如果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滥用权力。
2.5要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必须把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作为重要目的。正是从这处意义上,邓小平说:"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
1.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1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不能动摇,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的局面,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没有党的领导,政治体制改革就是一句空话。
1.2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除了改善党的组织状况以外,还要改善领导工作状况、改善党的领导制度,不解决这个问题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顺利进行,也就失去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邓小平指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领导,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如何善于领导是问题的关键。要把党同政府、经济组织、群众团体之间的职能分开,克服过去那种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党包揽一切行政事务的弊端。
2.政治体制改革的策略和方法
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政治体制改革比经济体制改革更复杂、更艰巨。"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障碍,需要审慎从事。"改革的方针必须坚定,而方法要细密,步骤要稳妥。毫无疑问,我们需要通过总结经验,制定一个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设想。而在实行的时候,则"要先从一两件事上着手,不能一下子大干,那样就乱了。国家这么大,情况太复杂,改革不容易,因此决策一定要慎重,看到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以后再下决心"。他认为,"这个任务,我们这一代也许不能全部完成,但是,至少我们有责任为它的完成奠定巩固的基础,确立正确的方向"。后来,他还说过,"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对于政治体制改革来说,也是这样。

上一           下一节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