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及其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文化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体现着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
党的十五大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党的十五大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而言,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3、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
3.1 实践性。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创新的生命源泉。
3.2开放性。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是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条件下的大实践,这使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吸纳百川的开放性。它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博采众长,博大精深;它既有深厚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具有吸收、同化以前优秀文化的功能。
3.3 创造性。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地不断开拓、不断创新,自觉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改革和创新作为自己成长发展的根本方式。
3.4科学性。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确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统一,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科学方法论,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理论依据。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许多方面的论述
2、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2.1 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社会不但要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必须要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高度的发展,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2 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它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的方向,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这些无疑都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它社会的重要标志。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而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我们应该从经济、政治与文化三者有机统一的高度,去认识建设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3.1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可以保证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是中心,但若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我们要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就必须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3.2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我国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给人以知识武器和智慧启迪,推动人们有效地建设现代化事业。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局面,面对知识经济出露端倪的动向,社会主义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就要有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
3.3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在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这就要求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协调他们的步伐,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他们的生产热情。这就需要全国人民有牢固的信念、统一的精神支柱、巨大的精神动力。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同样需要拼命精神、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需要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总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3.4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在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方面,文化具有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
3.5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产业,如信息产业、旅游产业、视听产业等等。各种产业拥有大量的经济实力,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6文化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为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特殊的凝聚力、鼓舞力、激励力等作用。
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其中关键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实质是协调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有其客观必然性。
1、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
物质生产是基础,对精神生产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人们的物质生活好了,文化生活就有了坚实的基础,精神面貌就会有很大的变化。但是,精神生产和精神文明也对物质生产和物质文明起巨大的反作用。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可以增强人们从事物质生产的能力,创造更多的物质成果,扩大人们的活动领域和范围,形成更加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
2、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课题
由于众多的原因,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必然是长期的和艰巨的,我们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思想准备。而这一长期性,决定了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的长期性,决不能一段时间硬,一段时间软
3、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面对新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显重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
总之,"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的发展。

上一           下一节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