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原著,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
通过学习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深刻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的必要性。 |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
(一)选择题
1、党的十五大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综合国力的( C )
A、 重要内容
B、 重要基础
C、 重要标志
D、 重要范畴
2、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集体和个人的利益( C )
A、 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B、 从理论上讲是一致的
C、 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D、 在一定条件下是一致的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 ABCDE )
A、 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
B、 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C、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E、 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一致的
4、江泽民精辟阐述了我国人民在1998年抗洪抢险中形成的伟大抗洪精神,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这种精神是(
ABCD )
A、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
B、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发扬
C、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
D、 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5、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是( ABEF)
A、 实践性
B、 创造性
C、 多样性
D、 传统性
E、 科学性
F、 开放性
6、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 AB )
A、 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B、 一种区别于以往任何文化形态的新型文化
C、 一种传统文化
D、 一种和以往任何文化形态一样的文化
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ADE )
A、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B、 必须以物质文明发展的要求为方向
C、 必须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目标
D、 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E、 必须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
8、邓小平1986年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这段话强调了()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性
B、 腐败问题的严重性
C、 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必要性
D、 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二)论述题
1、 简述邓小平有关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的思想内容。
答:(1)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社会不但要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必须要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高度的发展,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 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它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的方向,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这些无疑都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它社会的重要标志。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而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返
回
2答:ABD |
1答:ABCE |
2答: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而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观念、民主法制意识与开拓创新精神;有利于提高广大群众学科学、学文化、学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因为,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金钱至上的思想; 一些人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公肥私,甚至连起码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都不讲;一些人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化;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在这一的情况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利义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
1答:答案要点: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有中国特色社会的主义,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包括经济的昌盛,政治的民主,也包括文化的繁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4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有其客观必然性: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物质生产是基础,对精神生产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但是,精神生产和精神文明也对物质生产和物质文明起巨大的反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课题,这就决定了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的长期性,决不能一段时间硬,一段时间软。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是一项紧迫的任务。面对新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3答:实践性。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创新的生命源泉。 开放性。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吸纳百川的开放性;它既有深厚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具有吸收、同化以前优秀文化的功能。 创造性。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地不断开拓、不断创新,自觉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改革和创新作为自己成长发展的根本方式。 科学性。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确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
2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是互为条件、相互依赖的,二者相互促进,不可偏废。 物质文明是基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又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的发展。 |
1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可以保证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
(一)简述题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答案
2.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
3.简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
答案
4.如何理解邓小平"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
答案
(二)论述题
1.试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答案
2.理解我国的实际,谈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的关系?
答案
(三)选择题
1.邓小平说,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因为( )
A、 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B、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
C、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有反作用
D、 物质文明搞好了,有了物质基础,再去抓精神文明就容易了
E、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又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答案
2.党的十五大在强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时,指出了"三个面对",即( )
A、 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
B、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C、 面对西方国家敌对势力对发展中国家"西化"、"分化"的渗透
D、 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E、 面对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
答案
返 回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文化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体现着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形态的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文化,它反映的是历史的过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和方式。狭义的文化即观念的文化,指与政治、经济等并列的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包括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宗教哲学等方面。 |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的论述 1、 1979年邓小平在《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 1980年邓小平在《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 3、 1983年邓小平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指出:"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都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 4、 1985年邓小平在《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中指出:"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5、 1985年邓小平在《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中指出:"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理想是不行的,没有纪律也是不行的" 6、 1985年邓小平在《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 7、 1986年邓小平在《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中指出: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最强调的,是有理想。……首先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有纪律的教育。没有理想和纪律,建设四化是不可能的。 8、 1982年邓小平在《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quot; |
主要是指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西方国家敌对势力对发展中国家"西化"、"分化"的渗透,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而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观念、民主法制意识与开拓创新精神;有利于提高广大群众学科学、学文化、学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因为,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金钱至上的思想; 一些人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公肥私,甚至连起码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都不讲;一些人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化;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在这一的情况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利义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
资料索引:
1、《邓小平理论概论》湖北省教育委员会组编 主编 孙居涛 俞思念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第1版 2、《邓小平理论概论》主编 奚广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7月第1版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7、208、367-368页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110-112、124、143-144、190-191、209页 5.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6、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