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指导思想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1、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1.1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则是形成全社会精神支柱的客观要求和必要保证。
1.2我们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和途径,使邓小平理论在人们的头脑中扎下根来,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思想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2、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2.1培养"四有"公民,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
2.2.1有理想,就是要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在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强国
2.1.2 有道德,就是要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在现阶段,提倡"有道德",就是要提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和觉悟水平
2.1.3 有文化,就是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尤其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全面、协调发展,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1.4 有纪律,就是要具有高度的法制观念、纪律观念,具有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与一切违法现象作斗争
2.2 "四有"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理想是精神支柱,道德是行为规范,文化是智力条件,纪律是必要保证。
2.3 为此,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文化条件和社会风尚。
3、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
科技和教育并重发展是邓小平始终不渝的思想,贯彻这一思想必须:
3.1 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十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人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只有优先发展教育,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立足世界。
3.2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2.1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要把教育思想真正建构在"现代化"基础之上,以素质、知识、能力教育为中心,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3.2.2教育要面向世界,就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管理经验,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构建面向世界潮流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教育体制,吸收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并通过教育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3.2.3教育要面向未来,就必须要赢得现在,赢得青少年,赢得今天对青少年的教育
3.3 要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普及科技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鼓励创造发明。
3.4 要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4、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
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要多出优秀作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食量。为此应做到:
4.1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当前的理论建设的任务是完整准确地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努力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
4.2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准确的舆论导向。
4.3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所谓高尚的精神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
4.4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繁荣文化事业,首要的任务就是创作出更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5、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5.1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5.2文化环境包括文化政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有关政策"软环境"和文化设施等"硬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最基本的是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具体实在的基层文明建设活动开始;另一方面,必须大力加强文化设施基础建设。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方针
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1.1邓小平理论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关于如何进行精神文明、文化建设的思想,这些思想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指南。
1.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本质决定的。
2、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2.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2.1.1这是由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决定的。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相伴随,必然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2.1.2这是由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决定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服务的,它能积极地、能动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促进和推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2.1.3这是由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的决定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
2.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2.1"双百"方针深刻地反映了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律,是对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事业繁荣的重要保证。
2.2.2在新的的历史时期,要注意把贯彻"双百"方针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顺利建构。
2.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统一。坚持"双百"方针,是坚持"两为"方向和重要条件和有效途径。
3、正确对待祖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建构原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又一重要指导思想。
3.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之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结合,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相一致,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具有积极作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植根于我们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二是要使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过程成为一个自觉地克服和清除民族传统中那些封建糟粕及其影响的过程。
3.2十五大指出:"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重在建设
1、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的客观要求。这就要求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方方面面的建设性的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2、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
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掘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不能脱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不能割断历史文化传统,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精神文明的发展要求"以立为本",着眼于立。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定性。
3、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必须坚决扫除那些毒害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各种丑恶现象。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搞两个文明建设,一是物质文明,一是精神文明。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我们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只要不放松,认真抓,就会有办法。"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
4、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贵在坚持,讲求实效。
从一定意义上讲,精神文明建设比经济建设要复杂得多,艰难得多。精神文明建设弹性大,易反复,不进则退。美好精神的塑造,高尚道德的形成,优良风尚的树立,需要长期积累,潜移默化,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解决,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见成效。

上一节             下一节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