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原著,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
了解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掌握"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
(一)不定项选择题:
1.英国殖民主义宣布占领香港的年份是( B )
A.1840年 B.1841年 C.1842年 D.1860年
2.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D )。
A.《马关条约》 B.《北京条约》
C.《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D.《南京条约》
3.实行"一国两制"的基础是( A )。
A.以大陆为主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坚持和平共处原则
C.坚持不使用武力原则
D.坚持高度自治原则
4."一国两制"的方针和政策是(ABCE)。
A."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C.力争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D.保持港、澳、台行使外交和国防权
E.保持港、澳、台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5."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点是(ABCD)。
A.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B.港人治港、澳人治澳
C.高度自治 D.50年不变
E.完全自治
6."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A )
A.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B.港、澳、台实行高度自治
C.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D.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7."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哲学依据是( A )
A.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C.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
D.马克思主义的和平共处原则
(二)简答题
1."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是中国的主体。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
(3)实行"一国两制"。在统一的中国境内,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4)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的方针,至少五十年不变。
2.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长期不变的方针?
答:"一国两制"是长期不变的方针,是邓小平同志针对香港有些人总是担心中国政府"一国两制"方针会变的思想背景提出来的。邓小平提出这个方针长期不变的根据有下面几点:
(1)为了稳定这些地区的人心,减少他们的疑虑,使他们更实实在在地感到我们政策的连续性、可靠性。
(2)"一国两制"不是个人的主张,而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方针,是法律。既然如此,谁也没有理由改变。
(3)提出"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是同中国需要五六十年才能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展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考虑的。如果到下一个五十年,这个政策见效,达到预期目标,就更没有理由变了。
(4)这个政策不变的根本原因是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变,这是"一国两制"的主体。否则,香港五十年不变也会吹掉。
返 回
9答:"一国两制"构想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国两制"的构想完全是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它既考虑到台、港、澳和大陆隔离多年的历史,又考虑到各方社会制度本质不同和在生活方面存在的差异;既考虑到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又考虑到要保持这些地区的稳定和繁荣;既考虑到大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考虑到台湾和港澳人民在长期隔离中的心理状态和实际生活背景。 |
10答: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阐述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后来被称为叶九条)。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光耀时说:"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所以邓小平首次明确指出"一国两制"的概念是在1982年。 |
8答:主要看: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结果及大陆经济能不能真正发展。 |
7答: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源于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有关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论述。它形成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后来进一步考虑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其形成和发展过程见第十一讲、第一节3.2"一国两制"构想形成和发展阶段。 |
6答:"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国家的性质由其主体的性质决定。 |
5答:"一国两制"长期不变的方针,是邓小平同志针对香港有些人总是担心中国政府"一国两制"方针会变的思想背景提出来的。邓小平提出这个方针长期不变的根据有下面几点: (1)为了稳定这些地区的人心,减少他们的疑虑,使他们更实实在在地感到我们政策的连续性、可靠性。 (2)"一国两制"不是个人的主张,而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方针,是法律。既然是通过法律形式确定的方针,而且经过实践证明又是正确的,那就谁也没有理由改变。 (3)提出"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是同中国需要五六十年才能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考虑的。在这个时期内,港、澳、台地区的繁荣和稳定有利于中国实现现代化。如果到下一个五十年,达到预期目标,就更没有理由变了。 (4)这个政策不变的根本原因是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变,这是"一国两制"的主体。否则,香港五十年不变也会吹掉。 |
4答:邓小平关于台湾与大陆和平统一构想的要点即"邓六条". 其要点是:(1)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2)不赞成台湾"完全自治"的提法,"完全自治"就是两个中国。(3)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4)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对大陆构成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5)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当然也不是台湾把大陆吃掉,所?quot;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这不现实。(6)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 |
3答:特别行政区的"特"表现为:除在外交和国防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拥有高度自治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单独的财政预算,中央政府不征税;中央政府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内部事务;特别行政区人民的各种合法权益,以及外国人和侨胞在特别行政区内的私人投资,均予以法律保护;台湾特别行政区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中央政府不派军队到台湾去。 |
2答:"一国两制"的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
1答:"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国,一个国家,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一)简述题
1."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什么?
答案
2."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
3.特别行政区之"特"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4.邓小平关于台湾与大陆和平统一构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
5.为什么说"一国两制" 是长期不变的方针?
答案
6.为什么说我国实行"一国两制"不会改变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
答案
7.试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答案
8.邓小平认为,能否实现大陆与台湾的统一,主要看哪两个方面?
答案
9."一国两制"构想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答案
10.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是什么时候?
答案
返 回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现时总面积为1076平方公里,位于珠江出海口东侧,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素有"东方之珠"的美称。 |
澳门古称"蠔镜",包括澳门半岛和凼仔、路环两个离岛,现时总面积为23.5平方公里,位于珠江口西南。 |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台湾省总面积为36000平方公里,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以及目前为台湾当局控制的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 |
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第一次鸦片战争,1841年宣布占领香港,1842年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国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将位于香港对岸、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领土,永久割让给英国。1849年,葡萄牙强行占领澳门半岛,1887年12月,葡萄牙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又称《中葡北京条约》),宣布中国"允许葡国永驻管理澳门及属澳之地",等于承认了葡萄牙对澳门的管治权。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战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 |
资料索引: |
特别行政区 特别行政区不同于中国内地其他省、市、自治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利。特别行政区除在外交和国防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单独的财政预算,中国政府不征税;中央政府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内部事务;特别行政区人民的各种合法权益,以及外国人和侨胞在此地的私人投资等,均予以法律保护;台湾特别行政区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中央政府不派军队到台湾去。 |
1963年,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为台湾统一于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8亿美元);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的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双方互不派人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
《告台湾同胞书》 郑重宣布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其要点有:(1)"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2)"寄希望于一千七百万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3)"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4)"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后来被概括为"三通") |
"叶九条" 其要点是: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台湾当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等。 |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1982年,邓小平在《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的谈话中阐明了3个问题:一是主权问题。"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再一个问题,是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问题是,中英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
"邓六条" 其要点是:(1)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2)不赞成台湾"完全自治"的提法,"完全自治"就是两个中国。(3)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4)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对大陆构成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5)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当然也不是台湾把大陆吃掉,所?quot;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这不现实。(6)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