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坚持"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
第二节"一国两制"的实践及其历史意义

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重大意义
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和思维,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富有想像力的答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稳定、繁荣。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案,既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也充分照顾到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同时也妥善照顾到一些有关国家在这里的投资和其他利益,避免了武力统一和"一国一制"可能造成的不佳后果,因而是一条损失最小、最得人心的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
2."一国两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
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允许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有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长期并存,突破了在一个国家内部只能允许一种社会制度及其相应的政权组织形式长期存在的认识。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发展。
3."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也是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邓小平赋予"和平共处"以新的涵义,把和平共处思想和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国内问题。
4."一国两制"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
当今世界,存在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悬而未决的问题,经常引起国家间、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对世界和平与稳定造成严重影响。中国一贯主张国际争端通过和平方式获得解决,反对以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一国两制"的构想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办法。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提出后,受到世界舆论的广泛赞誉,被认为是解决当今世界难题的一个最佳办法,是邓小平对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的重大贡献。作为"一国两制"构想之延伸的"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新思路,是邓小平对世界和平的又一重要贡献。
二、"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
1.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胜利
1.1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
收回香港、澳门并恢复行使中国主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也是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一国两制"提出后,首先被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1979年3月底,香港总督麦理浩访问北京。麦理浩的来访,是为了传达英国政府希望与中国政府接触的意向,探询中国政府对1997年后香港地位的态度。邓小平在会见麦理浩时,明确地拒绝了他提出的在1997年6月后延续"新界"租期的建议。这次谈话后,中国政府把解决香港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1982年4月6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英国前首相希思。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到达中国。中英关于香港前途问题的谈判正式开始。2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撒切尔夫人。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明确表达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首先是主权必须收回。邓小平说:"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其次,按照"一国两制"构想,中国在收回香港后,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甚至大部分的法律都可以保留,香港仍实行资本主义。第三,在收回香港之前的过渡时期,中英两国政府应采取合作的态度,通过外交途径进行磋商和谈判,尽可能避免香港发生大的波动。第四,坚?quot;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基于上述原则立场,撒切尔夫人及其政府不得不放弃"三个条约有效论"及"以主权换治权"方案。1983年9月10日,邓小平会见了来访的希思。此后,中英双方几经磋商,反复较量,谈判逐步有所进展。经过艰苦的谈判,中英两国终于在1984年9月达成协议,草签了《中英联合声明》和三个附件。同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首脑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标志着香港进入回归前的过渡时期。
1.2 香港基本法的起草和通过
1985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立,负责基本法的起草工作。经过反复的商讨、修改并广泛征求意见,1990年4月,经过近5年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诞生,并经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图片)审议并正式批准。邓小平对基本法的起草工作非常重视,他指出:"我们的'一国两制'能不能真正成功,要体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里面。这个基本法还要为澳门、台湾作出一个范例。所以,这个基本法很重要。世界历史上还没有这样一个法,这是一个新的事物"。起草工作结束后,邓小平称赞说:"写出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这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诞生,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在实践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为香港回归和回归后的繁荣稳定提供了法律依据。
1.3 香港回归的意义
1997年7月1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在这一天凌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庄严宣告: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关注下,飘扬在香港上空达150年之久的米字旗被迫降下,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冉冉升起,香港顺利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香港回归祖国后,"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正在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香港继续保持着繁荣稳定的局面,这必将对台湾问题的解决创造有利条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4 澳门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的又一盛事
在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签署后不久,中葡两国政府也开始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1985年5月,中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就举行谈判解决澳门问题达成协议。从1986年6月至1987年3月,中葡双方代表在北京举行了四轮会谈。1987年4月13日,《中葡联合声明》在北京正式签署。1988年9月,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立。1993年3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回归祖国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到祖国怀抱(图片)。这是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又一重要成果,是中华民族的又一盛事。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外国人占据和统治中国领土的历史彻底结束。
三、发展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1.海峡两岸的松动和发展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并付诸实践,使海峡两岸关系有了重大进展。根据"一国两制"构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两岸交往和交流的政策和措施,颁布了鼓励和保护台湾同胞在大陆投资的法律文件。尽管台湾当局仍坚持"三不"立场,但在台湾民众的强烈呼声下,也开始松动对两岸关系发展的限制。
2.台湾当局阻挠祖国统一的行为
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同时,台湾岛内的分裂倾向也在发展,同时外国反华势力也在进一步利用台湾问题对中国进行牵制与遏制。台湾当局在两岸关系上,提出所谓"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中华民国在台湾",台湾是一个与大陆"对等的政治实体",要求大陆放弃使用武力,给台湾"国际生存空间",阻挠两岸直接"三通"和政治谈判。在台湾内部,加紧进行所谓"宪政改革",力图奠定"两个政治实体分治海峡两岸"的法源基础。在国际上竭力推行"务实外交",鼓吹"参与联合国",企图形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和台湾独立的局面。台独势力及外国反华势力插手台湾的行为,都对发展两岸关系起阻碍作用。
3.江泽民八项主张的提出和重要意义
根据台湾局势、两岸关系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进一步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简称
"江八条")。
江泽民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化,是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纲领性文件。
4.台湾的前途系于祖国统一
1999年7月,台湾当局领导人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公然宣称将两岸关系定位于"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quot;。这一分裂言论的实质是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其要害是否定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台湾当局蓄意分裂祖国的图谋的大暴露,是对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严重破坏。
台湾的前途系于祖国统一,分裂是绝对没有出路的。无限期地拖延统一,是所有爱国同胞不愿意看到的。中国人民完全有决心,有能力最终解决台湾问题。

上一           下一节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